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文言文全解《记承天寺夜游》(补充修正版)

http://www.19mini.cn   2020-12-15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飞雪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文言文全解《记承天寺夜游》(补充修正版)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2.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

文言文全解《记承天寺夜游》

(补充修正版)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大概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二、理解探究

(一)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二)结构导图


 (三)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用“寻”字好在哪里?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寻”字表面张怀民与自己心心相印,定在赏月;写出自己的失落感,表明与知己共赏明月的急切心情。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实际写的是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1)“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2)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的月色的?目的是什么?

(1)运用比喻,虚实结合。虚景:清澈的水(月光),水中的植物(月下竹柏之影);实景:竹柏之影。(2)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象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等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衷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三、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说明:本文在2008年版文言文全解《记承天寺夜游》基础上,根据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补充修正。)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