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2016年高考复习错题原因诊断与补救

http://www.19mini.cn   2016-04-05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文言文阅读 【典型错题】[原题呈现](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共19分)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错题表现]

1.错选C;2.错选C;3.错选B;

4.(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原因诊断】

[诊断教师]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讲的极详细,句句翻译;一种是不讲,让学生对照答案,自己翻译,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对文言文做适当点拨,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工具书进行整理。

[诊断学生]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导致学生要不只注重笔记整理,不动脑筋,单纯记忆,缺乏对文言文的理解,要不感觉文言文太难,只是简单对下答案,明白对错即可,不去做相关整理,导致重点字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知识欠缺,语感不强。

【教学补救】

[教法献计]

<独具匠心>

一、考纲解读: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5年6考,考查角度: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复词等五各方面。

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年8考,考查角度: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

3.筛选文中的信息5年4考,考查角度:标准错位、关系错位、对象错文等。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5年8考,考查角度:时、地、人、事的错位和重要词句理解错位。

5.文言文断句5年4考,从2014年开始,文言断句取代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二、命题规律:

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材料均出自二十四史,篇幅在450字至550字之间,主要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筛选信息、文言断句、识记古代文史知识、概括分析传记内容,文言翻译。其中文言断句和古代文史知识的考查是2014和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2014年文言断句取代了筛选文中信息,2015年对文史知识的考查取代了文言实词,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和文言文翻译是经典题型,考查形式不变。

三、命题形式:

理解实词的含义、筛选信息、文言断句、识记古代文史知识、概括分析传记内容,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言翻译是主观题。题型分值相对稳定,一般设3道客观题,每题3分,共9分。翻译题设两道主观题,每道题5分,共10分。

四、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做题过程中最常见的干扰项设置就是以今律古,即用今天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来翻译古文,导致以今律古。

2.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辨别、筛选、提取组合,并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对文章的理解。常见干扰项设置有三种:

(1)对象错位:考题常常将不同人物的言行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选句时多隐去主语。

(2)似是而非:当人物符合时,所选事件不一定合乎条件标准,考题往往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际上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选句进行干扰。

(3)不合要求:即选项不合题干要求,如“直接表现”就是指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内容,如果选项是侧面描述或作者评论则不符合要求。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