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试分析“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写法上的特点。(6分)
1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1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1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4.诗人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用露、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营造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从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愁苦(1分)
5.“寂寞”(1分)
原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两点即给3分)
6.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7.反衬手法,以动衬静,(1分)“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2分)
8.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9.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5分)
10.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6分).
1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1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1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6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崔道融《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注】①容易:轻易的意思。
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4分)
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寂寞(数萼),孤傲、美丽(孤标画本难),风韵(香中别有韵),清雅(清极不知寒)。(评分标准:答到一点内涵,且联系的诗句内容正确给1分,答到4点即可给满分。用原文语句作答不给分,答梅花的自然属性,如耐寒、清香,不给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2分)
情感要点:对梅花高洁素雅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对梅花被吹落的惜花惆怅之情;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感伤之情。(表达技巧,2分。感情每点1分,答满3点给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得分。)
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的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3.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4.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