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食马者( ) (2)才美不外见(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真天马邪( )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9.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④腰白玉之环 ( )
⑤益慕圣贤之道( ) ⑥媵人持汤沃灌 ( )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腰白玉之环 ②江横玉系腰
B. 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文意理解: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5)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