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2015年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卷

http://www.19mini.cn   2015-06-01 来源:盘石镇民族学校 作者: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决战2015中考复习 课内文言文专题卷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5.选出加点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恢弘志士之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属于作文一以记之 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同予者何人

7.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8.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9.解释下面的短语。

①作奸犯科 ②悉以咨之

③优劣得所 ④性行淑均

10.列出文中的几组反义词。

 

1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四字短语。

①第一段作者提出了        的建议;②第二段作者作出了         ;

③第三段作者作出了          ;④第四段提出了        的建议。

12.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在下边横线上说明理由。

 

13.翻译句子。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遂许先帝以驱驰。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4.上文中很多词语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一个。

答:

15.对上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5)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8)故不为苟得也 苟: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10)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2.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4.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文意理解: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言或行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3)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