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http://www.19mini.cn   2014-10-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十七、者

1.代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表示“……的”,“……的(人、东西、事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2.助词

(1)语气词,用于词、词组之后,表示提顿、说明与判断。经常与“也”配合,组成“……者,……也”这一文言典型判断句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与“如”“似”“若”等相呼应,表示同类事物或类似事物的关系,可译为“……的样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十八、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做宾语)(《师说》)

② 使之然也。(代物,做兼语)

(《劝学》)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做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

为“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译时应省去。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