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http://www.19mini.cn   2014-10-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十五、与

1.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连词

和,跟,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3.动词

(1)给予,授予。

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鸿门宴》)

(2)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

(4)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则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史记·鸿门宴》)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