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介词,相当于“于”
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师说》)
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用于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左传·曹刿论战》)
(2)表示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