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高考古诗分类及鉴赏题型复习

http://www.19mini.cn   2014-07-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诗歌的分类】一、从体裁上分;二、从题材上分。【诗歌鉴赏题型解答指要】

【鉴赏示例1】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鉴赏示例2】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一支思妇怀远的情歌。请问,作者是如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答题提示:1、借景抒怀,2、以月喻人,3、行为描写,4、心理描写。(答三点即可)

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杨柳、行舟等空间意象

【鉴赏示例1】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