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如: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3)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6)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十七、《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2、语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3、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5、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