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侧面写峰高谷幽,又以追名逐利之人也要产生隐居之心来衬托山水的宁静幽美诱人。
10、开放性试题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句含有该字的句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四、《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空明:清澈透明。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遂:于是。至:到。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差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