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吉林省长春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鲁恭治中牢
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⑤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⑤雉(zhì):野鸡。
【2012年吉林省长春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阴使人往视之( )
(2)欲察君之政也( )
2.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3.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鲁恭治中牢》1. (1)派;或“派遣”;或“命令”;或“让”;或“叫”。(2)考察;或“考证”;或“探察”;或“了解”。2.围绕“袁安听说鲁恭以德化民,对百姓不用刑罚,对此深表怀疑”回答。(或“探察鲁恭重德化,不用刑罚的情况是否属实”;或“考察鲁恭的政绩”)(意思对即可) 3.围绕“看到(儿童不捕幼雉)当地有‘三异’(蝗不犯境、爱及鸟兽、儿童有仁心)现象;地方百姓善良、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鲁恭不用刑罚,用道德教化百姓效果明显;考察目的已达到”回答。(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鲁恭担任中牢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 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看看核实。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跑过,停在他们身旁,旁边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抓它?”小孩说:“野鸡还小,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牢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会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都报给袁安听的。”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2012年山东省聊城市】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译文: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