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从长勺之战的有后经过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怎样的人?
答:具有爱国心,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扩知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7、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人和”)
18、长勺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有哪一位名人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引用过它,把它作为以经胜强的着名战例?
答:鲁国为了抵御强齐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自卫性质的正义战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过它。
19、你还知道哪些以弱胜强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你认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答: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了有利的战机,运用了正确的战术,并且做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
20、“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为“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 指挥进军,而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能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的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我是不理解成语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错了。
2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的伏焉。”
22、在战中、战后,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23、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24、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试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
2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包含的成语是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6、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答: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7、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8、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29.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30.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