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曹刿论战

http://www.19mini.cn   2012-04-01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飞雪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人教版九语文九下文言文中考梳理: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 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2、 出处:编年体史书《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二、词语积累(一)通假字:1、小惠

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

3、鲁庄公的可取之处: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亲临战场,虚心求教。

 

七、写作技巧

详略得当。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八、典型题解

1、文中显示对话背景的句子是:“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战争发生的时间,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战争性质。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请见。“齐师伐我”中的“我”指鲁国。

2、曹刿要去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劝阻,曹刿不但不听,反而入见,这表现了曹刿敢于为国分忧的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

3、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答,他是一个居住在乡里的普通老百姓,他担心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所以他要云见鲁庄公。

4、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同,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肯定的是第三次。

5、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说的“小惠”和“小信”分别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试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认为,要想在战争中获胜,必先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开始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他是如何帮助庄公确定这个反攻时机的?根据对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的正确的判断。)开始追击的最佳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9、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0、第三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作战中要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已知彼(意对即可)

11、从第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曹刿对作战有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①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②追击时要判断对方的真实动态。

1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答:两层:一是战争开始时,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把握了战机。二是追击时,知已知彼,敌退我进。

13、本文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公输》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国的打算?

答: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的指挥,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楚王逬档国已做了充分的抵御准备,攻打宗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国的决定。

14、长勺之战中鲁国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曹刿高明的政治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