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焉yān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例: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在词或短语后,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焉足道邪!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是”。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②:青麻头伏焉
(2)相当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十一、也yě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①: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例②:环滁皆山也
(2)表肯定。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4)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十三、因yīn
1.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例②:变法者因时而化。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例④: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例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连词。
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例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