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文言文解析

初中文言知识大全

http://www.19mini.cn   2010-02-17 来源:迷你语文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一、易误读的字 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三种异读(指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 1、通假异读。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假字跟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

 

 

五、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前:上前,靠前
4、妇抚儿乳(《口技》)乳:喂奶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6、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名:说出
7、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晖:阳光照耀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多:长了很多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远:远播
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昭:显示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威:威震、威慑
(三)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四)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意思是“伏兵”。
2、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五)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六)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悦、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悦,使……空。
2、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4、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七)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六、常见文言虚词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4、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5、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高速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钦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用: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等。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动词“为”的基本用法用两种,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下面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用作介词的“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于是为长安郡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