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积累
(一)一般词语
【伤】哀伤,叹息。【未尝】不曾。尝,曾经。【求】索要。【焉】代“忽啼求之”一事。【旁近】附近。指邻居。【与】给。【书】写。【养】赡养。【意】指内容。【一乡】全乡。一,全。【自是】从此。自,从;是,此,这。【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观】看。【邑人】同县的人。邑,县。【稍稍】渐渐。【或】有人。【乞】求取。【环谒(yè)】四处拜访。谒,拜访。【从】跟随。【先人】称死去的父亲。【令】让。【称(chèn)】相当。【复】又。【泯(mǐn)然】完全。【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材人】有才能的人。【卒】最终。【至】达到。
(二)古今异义
【众人】古:常人。今:所有的人。
(三)一词多义
【然】①此、这样。②……的(样子)。【贤】①有才能。②胜过,超过。
(四)词类活用
【异】对……感到诧异。【奇】对……感到惊奇。【利】认为……有利可图。
(五)通假字
【扳(pān)】通“攀”,牵,引。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先叙后议,由事入理,给人启迪。
► 问题探究
1. 方仲永才能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分为三个阶段:
童年——才能初露;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才能平庸。
2. 方仲永的才能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① 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 从道理上看: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受于人者不至”。)
3.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4. 有人说: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不同意。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
5. 文中的“受之天”和“受之人”分别指什么?
“受之天”意思是“先天得到的”,指天赋;“受之人”指“后天的教育”。
6. 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7. 学了这篇文章后,某班级举行了一个辩论会,请你结合本文给甲乙双方确定各自对立的观点,并作为反方反驳正方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
【正方观点】天赋决定成才。
【反方观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
【反驳】
我方认为: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天赋对成才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只为成才提供一个基础,对成才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人的知识、能力并不是先天父母所赐给的高智商中所包含的内容。科学研究表明,先天没有缺陷的人,在出生后其智商并没有多大差别,而形成后天差异的根本原因却是后天教育的环境、内容、程度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决定的。研究证明,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的脑细胞比常人多千百倍,这是后天用脑的结果。——“天才在于勤奋”,“教育创造英才。”
►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