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白虹贯日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仕途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B.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D.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鹿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
D.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中的“ 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
B.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D.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