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老师的简称。
C.尚书是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
D.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是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C.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不可以兼任。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C.大司马,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太尉。
D.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高一等。
B.各个朝代的“大夫”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C.士大夫,是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D.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1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如司马迁,就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
B.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唐朝。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
C.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D.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B.教头是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C.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宋江。
D.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或送礼等。
C.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D.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即东官苍龙;北官玄武;西官白虎;南官朱雀。
B.昴mǎo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