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
褒贬失当。如:“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与失望。”“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只能形容名声大,不能形容腐败。
语境不合。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如:“王润兴饭庄早已琵琶别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琵琶别抱”专指旧时妇女改嫁。
重复赘余。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如:“至于马先生所担心的会让人贻笑大方更是无稽之谈。” “贻笑大方”表示内行的人笑话(一般用以表示谦虚)。前面不能再加“让人”。
【小窍门】
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4.、注意语义重复。
5、主要抓“合乎语境”。 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语病部分
语病:六大类型回顾《高考一轮》,典型错题收集,已做过的试题等。
【友情提醒】
解答语病题很有技巧性,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时,不要草木皆兵,要善于寻找敏感点,善于比较,高考病句题的病点一般都是很规范的。
(2)要掌握合理的判断顺序:(1)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2)逻辑思维判断法。可以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3) 六种主要类型
①成分残缺或赘余(a)介词结构(b)较长的修饰语;(c)重复概念,
②搭配不当(a)由并列性短语引起。(b)动宾搭配的固定结构。如:“起到……作用”;“达到……目的”。(c)双面式的情况。如:“能否…”“…高低…”(d)介词结构搭配不当。
③语序不当 (a)并列性短语的排列顺序。(b)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的内部排列。(c)分句间的前后位置。(d)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④结构混乱
(a)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的混乱。
(b)词语误用引起的混乱。如:《消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
(c)杂糅。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
⑤不合逻辑
(a)矛盾。如:《蔡文姬》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b)语意适反。(尤其注意双重否定、反问句)
(c)概念范围不清。如: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
⑥表意不明。主要由结构层次划分不清、指代不明、词义不明确、省略不当引起。
语言表达与运用部分
参看《高考一轮》语言运用部分的讲解。
①仿句与变换句式:仿句要注重分析被仿句的特点,结合要求表达;变换句式要注意变换陈述对象的重组类型、下定义类型(必须是长单句)、不同语气间的变换等。
【仿写句子】
【友情提醒】
仿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它不仅涉及到语言连贯、简明、得体,句式和修辞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涉及到学生的模仿、创造能力。因此它既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又是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它既限制了思维方向,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中识别、筛选合理的信息,又要求仿照规格练字造句,既合语法又工修辞。要注意以下四点:
(1)话题要统一
话题即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话题式、隐性话题式。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材。
(2)句式要统一
仿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