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考纲解读及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
语文
一、高考语文命题原则
1.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
2.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学科作用;
3.考查学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4.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5.符合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
6.利用高考命题正面导向功能,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考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三、高考考纲对比
2016年高考语文考纲、题型示例与2015年高考语文考纲、题型示例完全一致。考纲不变,命题形式未必不变。命题形式的变化并不代表超纲,命题变化是合理合规的。如2014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言断句,成语辨析;2015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化常识,古诗、小说与课文勾连,任务指令型作文;等等。纵观近三年全国卷题型,不难看出,考纲不变,命题形式却逐渐变化。
四、近三年考点对比
板块
|
2013
|
2014
|
2015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1.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3.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
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3.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
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3.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
文言文阅读
|
1.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4.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
1.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文言断句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4.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
1.文言断句能力
2.理解分析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4.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
古诗词鉴赏
|
1.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2.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
1.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2.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
1.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2.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
默写名篇名句
|
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
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
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1.分析与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
2.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的能力
3.鉴赏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4.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作品意蕴的能力
|
1.分析与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
2.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的能力
3.鉴赏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4.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作品意蕴的能力
|
1.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2.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的能力
3.鉴赏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4.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1.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3.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4.理解探究能力
|
1.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3.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4.理解探究能力
|
1.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
2.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3.对文本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
4.对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
语言文字运用
|
1.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2.判断病句(结构性错误)的能力
3.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4.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5.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
1.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2.判断病句的能力
3.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4.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5.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
1.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2.判断病句的能力
3.语言表达衔接得体的能力
4.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5.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
|
写作
|
写作能力
|
写作能力
|
写作能力
|
板块
|
2013
|
2014
|
2015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1.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
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
1.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3.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
文言文阅读
|
1.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4.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
1.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文言断句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4.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
1.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2.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3.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4.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
古诗词鉴赏
|
1.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2.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
1.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2.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
1.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
默写名篇名句
|
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
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
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1.分析与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
2.理解和分析小说的细节描写
3.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4.综合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
1.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2.从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把握文学作品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
3.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4.综合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
1.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2.鉴赏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并综合起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4.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1.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3.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4.综合探究能力
|
1.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3.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4.综合探究能力
|
1.筛选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2.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
3.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4.对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
语言文字运用
|
1.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2.判断病句(结构性错误)的能力
3.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4.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5.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
1.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2.判断病句的能力
3.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4.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5.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
1.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2.判断病句的能力
3.语言表达方面选用句式,实现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
4.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5.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
|
写作
|
写作能力
|
写作能力
|
写作能力
|
五、试题特点
1.图一
2.图二
3.图三
4.图四
六、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趋势
1.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有文艺论文与史学论文交替轮换的趋势。2014年,全国Ⅰ卷是文艺论文,全国Ⅱ卷是史学论文;2015年,全国Ⅰ是史学论文,全国Ⅱ卷是文艺论文。2014年、2015年的文艺论文,都属于美学论文,且都与学生阅读密切相关;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
综观近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文言文阅读
选材上,二十四史材料仍然是热点,但是,不应忽视二十四史以外的材料,因为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文字较为浅易”的文言材料还有很多。
2015年高考卷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的考查。高考命题组把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是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市场上很多高考应试资料,罗列所谓古代文化知识清单,全面铺开,来个“地毯式”的“扫荡”,极大地增加了考生的负担,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应会少一些知识性的考查,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3.古诗词鉴赏
选材上,唐宋诗词仍然是热点。2015年最大的变化是全国Ⅰ卷的第8题要求比较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这道题同样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考生应当熟悉。全国卷古诗词的问题设计的特点是忠于文本内容和考查一般诗歌技巧。
4.名篇名句默写
应当会延续2015年的形式,即给出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5.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材上,小说仍然是热点。2015年全国Ⅰ卷一反往年选名家名篇的特点,选取了非名家的名篇。这样做,可以降低难度,使其与另一类选考文本的阅读难度达到平衡,还可以拓宽选材视野。2015年全国Ⅱ卷从长篇作品中截取一个段落,解决了短篇作品的适用局限问题,扩大了选材范围。这些信息都表明,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在悄悄地变化,应引起注意。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全国Ⅱ卷的第(4)小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这是有意识地突出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6.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6年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众人争议的焦点。事实上,2015年全国卷的选材已有较大的变化。2015年全国Ⅰ卷《朱东润自传》是从不同的章节中节选、删减组成的,文本已属于“非连续性”文本。2015年全国Ⅱ卷《将军赋采薇》,文本是从五篇不同的文章中节选、删减组成的,文本本身也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这些信息都表明,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发生了显著变化,应格外重视。而除了传记,访谈(归入新闻类)、调查报告具有鲜明的非连续材料的特点,不能忽视。据此可知,2016年的实用类文本,无论选什么材料,最后整个文本都是非连续材料,也可能是多个体裁的材料结合在一起。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