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成分残缺,可在“家庭教育”后面加上“的责任”。
2.成分残缺,缺宾语,可在“跑来”后加“的氛围”或“的气氛”。
3.成分赘余,“短期内”与“一时”重复。
4.成分残缺,应改为“缓解地铁线路载客的紧张状况”。
5..成分残缺,可在“称其存在”前加“央视”。
6.成分残缺,在“全版权运营模式”后加“全面升级”。
7.成分赘余,删去“多”。
8.成分赘余,删去“经验”。
9.成分残缺,“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的主语不是“自强不息”而是“中国人”,可在其前面加“使其”或“使中国人”。
10.成分残缺,可在“方便民众”前加“具有”以与“特色”相照应。
11.成分残缺,可改为“常常被采集起来”。
12.成分残缺,可改为“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问题上已达成一致并将这一原则写入法律”。
13.成分残缺,可在“成为”前加“使之”。
14.成分赘余,应删去“和取得的成绩”。D.13.CA.不合逻辑,“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有交叉部分,不能并列。
15.成分赘余,“堪称”解释为“可以称作;称得上”,与“可说”重复。
16.缺谓语,把“那样的闲情逸致”中的“的”改为“有”。
17.重复累赘,“妇孺”指妇女和儿童,同后面的“孩童”重复。
18.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19.“推行”缺宾语,应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
20.成分残缺,“存在……的现象”。
四.1.南方包括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表意不明。
2.表意不明,“它”指代不明。
3.表意不明,可将“是”改为“体现了”。
4.表意不明,“极不负责任的”指的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不明确。
5.表意不明,“那样”一词指代不明,导致整个句子有歧义,“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既可理解为“生活中的他”,也可理解为“银幕上的他”。
6.表意不明,“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
7.表意不明,“其他学校领导”可以理解为“本校的其他领导”,也可理解为“其他学校的领导”。
8.表意不明,是“近200个字”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有歧义。
9.表意不明,“两个”既可指目击者,也可指弹壳。
10.表意不明,“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
11.主宾搭配不当和表意不明,“5月9日”不是“70周年”,将“5月9日”去掉,“近30个”修饰对象不明确,有歧义。
12.表意不明,“此”既可以指遇袭记者在医院抢救,也可指记者因为舆论监督遭报复。
13.“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有歧义,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又可以理解为“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
14.表意不明,“其他学校领导”可以理解为“本校的其他领导”,也可理解为“其他学校的领导”。
15.自己指的到底是谁,要有特指。
16.是我在轻轨车站的站台发现他,还是我发现他在轻轨车站的站台上。
17.“还”读“hái”,是“仍”的意思,作副词处理;读“huán”,是“归还”的意思,作动词处理。这样句子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8.“和”理解成介词,作“跟、同、伙同”解。
19.可以理解为我写的质量差,也可以理解为我来做这件事不合情理。
20.停顿不同,有两种理解:一是家里的人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二是谁也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的人。
五.1.结构混乱,应删去“依据”或“显示”。
2.结构混乱,“7000多座城市参与”后加“的”。
3.主客颠倒,“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4.中途易辙,前一分句说“功名”,后一分句说“全社会”,两分句间无递进关系。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