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考试评价

2016年高考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http://www.19mini.cn   2016-01-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2016年高考备考:文化常识100题(附答案解析)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3、【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5.(3分)【参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6.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7答案: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