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考试评价

2016年高考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http://www.19mini.cn   2016-01-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2016年高考备考:文化常识100题(附答案解析)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54、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55.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58.答案:C(左迁是贬官)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59.A(此处的“曲笔”意思是徇情枉法。)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译文:北魏时游肇任廷尉,魏宣武帝私下敕令游肇有所宽恕,游肇执意不从,说:“陛下自己就能宽恕他,怎么可以叫臣徇情枉法呢?”

6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