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别是和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参考答案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及神采风貌。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
2.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王维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诗
2.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黯然神伤。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1分,举例说明各1分;共4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