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3.试分析颔联两句的意境:
参考答案:
1.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2分),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2分)。
2.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1分)。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1分)。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1分)。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1分)。
3.枝头的花瓣片片飘落到水面上,又随着涓涓流水漂浮前去,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块一块的云彩随风洒下一阵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春天正在逝去的景象,落花、流水、雨点都是让人伤感的物象,不仅如此,诗人还自然的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云块,漂泊无依,正是诗人浪迹江湖的写照。流水、落花带走的是人间美好的春光,作者由此联想到正在走向没落的晚唐社会,对于一个念念不忘国事的爱国诗人来说,这将尽的春光让他那敏感的心更加凄凉哀伤,眼睁睁的看着唐王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是最大的痛苦。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色彩是凄清的,所烘托的诗人的情绪是悲凉的。这两句把物境、心境、与身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意味隽永的效果。
9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①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6分)
3.简析此诗颔联在写景上的特点。(4分)
4.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
2.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3.颔联(1分):“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1分) 一句写物,一句写人(1分);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1分)。
4.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9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2.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99.阅读下面一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10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 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 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
2.(4分)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1分)。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
3.(4分)①对边关将士的同情(2分);②对边关将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