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考试评价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之唐诗鉴赏百题[答案]

http://www.19mini.cn   2015-05-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8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鹤林寺①僧舍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李端

野寺寻花春已迟,背岩唯有两三枝。

明朝携酒犹堪赏,为报春风且莫吹。

【注】①鹤林寺:今江苏省镇南郊著名古寺,汤文宗时李涉贬官南方曾游。

1.请指出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并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表现的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李涉诗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写自己终日醉生梦死、带着勉强情绪登山赏春是抑,写自己偶过鹤林寺与僧谈话、偷来平生难得的闲暇是扬。②李端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春末意兴盎然地寻得山寺旁两三枝难得的野花、央求春风切莫吹落这野花是实写,想像明天携酒重赏这野花是虚写。(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2.(4分)相同:两首诗都表现了春末游寺的快乐。李涉诗表现的是逢僧谈话、难得清闲的快乐,李端诗表现的是寻得佳花、爱惜难舍的快乐。(2分,观点1分,分析1分)不同:李涉诗还表现了惜春与怀才不遇的惆怅。终日醉梦、勉强登山、慨叹清闲难得透露着惆怅情绪。(2分,观点1分,分析1分)

8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1.下列对这两首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高诗尾旬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

示例一: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

示例二: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意对即可)

3.月是清冷、孤寂的。《听晓角》一诗中“吹角当城汉月孤”一句,描绘出孤月高悬、独照人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戍守边疆的孤独。辽阔长空中竟无一颗星辰与素月分辉,月亮是多么寂寞啊,以此自比的人又是多么孤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单的诗仙与孤独的月亮在某个晚上互相陪伴,聊以慰藉。一人一月还是太少,再加上影子吧,孤独之情溢于言表。一个无与争辉,一个才华无人能及,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两个孤单的存在聚在一起,可以消除点寂寞吧。千年万载,悠悠长夜,一月照世,月亮当为孤独的代表。

8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角思归

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注】①故园:故乡。②梦破:梦醒。③晓角:拂晓的号角声。

1.从题目看,这首诗抒写了思归之情,然而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思归”的字眼。诗人是怎样曲折、生动地表现思归之情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2.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诗人先写梦见故园情景,用梦境寄寓思归之情。接着写早晨哀怨的角声更引发了思归之情,于是愁肠欲断,而又无人知晓。最后写起床独自徘徊,唯有残月相照,用寂寞冷清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思归之情。

2.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8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第一句中的“归”字是本诗的感情基础,飘泊在外的游子,回家时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李白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兴奋另外,诗歌写景是为了抒情,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出其中的感情

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