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45】 (2014 年第 14 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驷马韦曲【 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搏须尽日,白发好禁[ 2 ]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兰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元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缸氧。(明•胡应麟《奇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翼《游曲江》)
【答案】 B E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缅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46】(试测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①、②题。
调露①年中,有人行于巴峡。夜泊舟,忽闻有人朗咏诗曰:“秋径填黄叶,寒摧露草根。猿声一叫断,客泪数重痕。”其声甚厉,激昂而悲,如是通霄,凡吟数十遍。初闻,以为舟行者未之寝也。晓访之,而更无舟船,但空山石泉,溪谷幽绝,咏诗处有人骨一具。
(取材于唐•牛肃《纪闻•巳峡人》)注释:①调露:唐高宗李治年号( 679-680)。
①下面对本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朗咏诗”的“人”,是一个漂泊异地、客死他乡的游魂。
B.“其声甚厉,激昂而悲”是说吟诗者的声音雄浑高昂而充满悲痛之情。
C.文中“忽闻”“初闻”“晓访之”,三个动作的施动者,是“行于巳峡”的那人。
D.这则故事营造了幽冷的意境,也弥漫着浓浓的哀伤,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答案] B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②下列诗句中,与本段文字引诗中的“猿声”所传达的情绪不同的两项是
A.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唐•张九龄《来阳溪夜行》)
B.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唐•刘长卿《送康判官往新安》)
C.青牛眠树影,自犬吠猿声。(唐•于鹊《宿王尊师隐居》)
D.山色临湖尽,猿声入梦愁。(唐•皇甫冉《寄江东李判官》)
【答案】 B,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47] (2003 年第 18 题)
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的句子。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萧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呜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名句名篇的能力。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