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42】 (2004 年第 13 题)
阅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回答问题。
林边《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自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与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对梅花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 3 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元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元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 “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43 、44】 (2012 年 10、11 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43 、44 题。
柳 堤
明•金宴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才斤,年年还自生。
【试题 43】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 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 “密树”,状柳茂。
c.兰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雨本元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 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 日》)
B. 莱茵影里和烟卧,茵茵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脑脂画不成。(宋•刘子荤《海棠花》)
D.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祯《燕子 辞》)
E. 映日暖云流似水,邑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潘《都城春日》)
[答案] D、E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44】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 150 宇)
[评分参考]如果景、理内容表述完整,景、理关系阐发正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即可得满分。
【说明】考查考生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