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不一致。
(2)因为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该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概括和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
(2)(时间+地点)+人+事
(3)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4)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或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方法论证(证明)了+论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答案,不外乎三种形式:一是直接摘取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作答案,二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文中摘取出来的词语组合起来构成答案;三是直接在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词句,完全靠自己读了题目后,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书写答案。纵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前一二种答案的形式占主要地位。只要我们指导学生养成读了试题后带着问题的要求在文本中筛选斟酌答案的习惯,现代文阅读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大半。因此“五步读解”应该是现代文阅读解题的较好策略:定向→划区→寻点→整合→解证。
写作:2013年的作文形式主要为:命题、半命题和材料作文。
学生中考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1.模式化,雷同、宿构的作文较多,如:故事+结论。2.为文造情,无病呻吟。一些作文缺乏真实感人的事实或材料,拼凑罗列一些生活事件或现象。缺乏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为文造情,无病呻吟,情感苍白。3.记叙平铺直叙,过于繁琐。不会运用细节、景物、人物外貌等描写方式,泛泛而谈,缺少细节。4.议论中心不鲜明,素材堆砌,材料与观点不吻合,看问题片面绝对,没有深入思考。5.对生活缺少发现,选材陈旧,新意乏陈。亲情停留在“送伞”“送医”“盖被子”“端茶水”较为陈旧。社会类集中于人所共知的社会热点,面窄。选材范围狭窄,思想立意肤浅,情感抒发苍白,低幼化现象突出。6.大部分学生的文化积淀较少,文章缺乏深度,没有文采。7.审题不严密,未紧扣题目的关键词展开内容。
作文是半壁江山,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作文训练建议分三线进行,即以文体为线,以题型为线,以能力为线。复习过程中,注重材料的积累,建立材料库,加强储备,以有备无患;注重加强思维训练,提高科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每个学生都要有作文材料库。让学生练实练好。
(二)探究复习规律,落实“讲、练、评”
一是要“讲、练、评”结合。“讲”要突出基础和重点,“练”要做到精,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术,保证学生有用于消化、看书的自习时间,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备考复习训练时,要让学生练速度、练规范、练方法、练心理。但练习也要适度,要循序渐进,太少、太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不足以达标;太多、太难则“练而无功”。要控制好考试和练习的强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去思考、消化和总结。要让学生明白:“浠里糊涂作十道题,不如明明白白作一道题”。“评”要针对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评讲前要独立做题,认真研究试题,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准学生在答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准备评讲内容,在评讲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去作而不那样(即学生答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去作,为什么这样作是对的而那样作(即学生答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错的,也就是时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理”字,处处要讲“理”。总之要评出规律、思路、技巧、方法。
二是要“精选、精讲、精练”。 我们在教学视导中发现,有的讲评课,由于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逢题就讲,每题必讲,教师累,学生苦,这种评讲既费时又低效,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初三复习备考时间紧,任务重。上复习课我们老师一定要有学生观。初三复习备考的学生观要求我们老师对讲练的内容,要站在学生的需要的角度来考虑,这就要求老师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研究他们还缺少什么,初三讲、练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取舍,切忌被一本资料把老师牵着走。因此,初三课堂为避免复习的盲目性,避免学生陷入“题海”,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首先到“题海”中去,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题目作为例题或练习(最好选用近几年重庆市及其他省、市的中考题),不用成套的资料或练习题,更不能把学生人手一册的资料当作初三复习的任务和目标。希望初三教师都是一个优秀的裁缝师傅,用好“剪刀和浆糊”。课堂的讲解与练习要有机结合,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评讲时要教会学生寻找解题的切入口、突破口,要注意方法思路及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由模仿到举一反三,实现变通。课堂上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消化吸收,学生的试卷要及时批改,最好不在教师的办公桌上过夜,要做到精心评阅,认真做好统计分析。
总之: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