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2012年上海卷)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萆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⑿“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 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⒅“谁?”
⒆“骆驼呀!”
⒇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 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
1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1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⒂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2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2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选做题
(一)1、2题任选做一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娶新娘的车 川端康成
这个村,只有一辆人力车。看起来足有150斤重的一个大汉坐在车上,一个豆大的小个子家庭妇女摇摇晃晃地拉着车走。孩子们跟着那个滑稽的人力车,不离左右地喊:“喂,瘫子胜五郎!”“这不是蚂蚁拉着讨厌鬼么?”
主妇还有些难为情,悄悄地流过眼泪,但是习惯了之后就毫不在乎了。这主妇每天早晨和傍晚让丈夫坐在车上拉着他去温泉。丈夫是抬着山上伐的木材往山外运的半路上,从崖上跌下来,挫伤了腰。外伤不久就好了,但是腿站不起来,洗温泉能见好吧……到山溪边上那个温泉总有一公里之远呢。因此,她从遥远的火车站买回这辆旧人力车。
因为碰上了炎热天气了吧。小学二年级的女生晕倒在操场上了。必须带她去医生那里,这就需要门板啦,但哪里也找不到。“这事好办极啦!”主妇赶到学校来很神气地说,“坐我的车去不就行了么?”把那病女孩子放在车上后,她居然小跑起来。孩子们很受震动,再没有一个人笑她拉人力车了。后来有个什么事时,学校一定求她出一趟车。
因为温泉的疗效,她丈夫的疼痛止住了,腿却永远也不能活动自如了。农活全靠主妇和她的女儿,丈夫就在家里编竹篮什么的。生活上有了些帮助,但主妇却必须干两个人的活,还得用车拉着他去温泉。
好不容易把姑娘抚养大,能干活了,可是又不能不嫁出去。这姑娘新嫁娘打扮,坐上人力车,她母亲自拉着车送去。村民们笑口大开。不过这笑和以前的笑不同。一丝一毫嘲笑的意思也没有,而是满怀祝贺之意。从此之后,结婚的人家总是求主妇帮忙,用她的人力车迎娶新娘。
人们为主妇那辆老旧的人力车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娶新娘的车。”
它的全部功能还不只娶新娘,有闹病的或受伤的孩子,全是用主妇的那辆车。
如今,他们都大了。有的年轻人就说:“大婶老了不能动了,我就让她坐上我的车,带她去温泉。”
(1)简析这篇小说中“主妇”的心理变化。
(2)有人认为作品在“人们为主妇那辆老旧的人力车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娶新娘的车’”处结尾好,有人认为还是现在的结尾好。究竟哪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