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命题规律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的方法的运用。因为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的体现,而这种联系又会不断出现,同时影响着事物发展变化趋势。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只有在全面把握山东省实施新课标以来的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把2012年高考试题置身于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才可能窥探出一些“门道”,而任何缺乏对比的分析,架空表述,得出的结论有可能都是无力的。为了更明确的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就对六年来的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分六大板块加以对比,并试图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模块: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模块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是“工具性”的性质定位的考查。主要考查点为:语音、字形、标点、词语(包括熟语)、病句。相应的能力层级主要为识记和表达应用,可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考点及
内容
时间
|
语音
|
字形
|
标点
|
词语
|
病句
|
|
2007年
|
音似字
形似字
|
同音字
形似字
|
选词填空
|
成语运用
|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暗换主语;重复累赘。
|
|
2008年
|
多音字
|
同音字、音似字;形似字
|
引号的用法
|
词语与成语运用的合并考查
|
成分残缺;逻辑不当;产生歧义。
|
|
2009年
|
语音与字形的合并考查的形式。音似字误读;形似字误写。
|
逗号用法;引号用法
|
选词填空
|
成语运用
|
成分残缺;句式杂糅;重复累赘。
|
|
2010年
|
多音字
|
音似字;形似字
|
冒号、引号、顿号的用法
|
词语与成语运用的合并考查
|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
|
|
2011年
|
多音字
|
形似字
|
词语运用
|
成语运用
|
搭配不当,重复赘余
|
|
2012年
|
音似字
|
形似字
|
词语运用
|
成语运用
|
不合逻辑,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
【规律总结】
全面分析这六年来山东卷“语言基础知识模块”的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卷全面落实考纲对语言基础知识部分的规定,这一板块设置5小题,每年的考查形式稍有变化,但总体考点不变。具体来说,有这样的规律:
(1)考点覆盖全面。考纲中规定考查字音、字形、标点、词语、病句,每年均有涉及,只有07、11、12年没有考查标点。
(2)轮换规律明显。一是字音和字形的分开考查和合并考查的两种形式的轮换,09年为语音与字形的合并考查,10年字音和字形分开考查;二是词语与成语的运用分开与合并考查的轮换。
(3)选材富有特色。几年来,字音、字形的考点在选词方面,兼顾了双音节词汇、熟语和成语,兼顾了典雅词汇与口语化词汇,考查范围均在常见常用分范围。
标点题、词语运用题、病句题的语料较为鲜活,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如涉及环保低碳、国庆60周年、世博会等,也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导向积极向上。
第二模块: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一模块侧重语文“工具性”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试卷中的必考部分。《2010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试大纲(语文)》中“考试内容”部分对现代文阅读做了这样的规定: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内容及角度
时间
|
考查内容
|
考查角度
|
2007年
|
《“龙城”还是“卢城”》
|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2008年
|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
|
2009年
|
《“断桥”考》
|
|
2010年
|
《人生的四种境界 》
|
|
2011年
|
《衡中西以相融》
|
|
2012年
|
《围棋与国家》
|
【规律总结】
纵观近几年来山东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我们可以归结出其如下特点:
(1)人文色彩强烈,内容厚重,侧重文、史、哲。07、08、09年三年涉及的是文史方面,2010年涉及的哲学方面的内容,2011年涉及文艺理论。2012年涉及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这值得关注。
(2) 阅读难度适中,语调庄重,但没有过多的艰涩的学术术语。同样是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但是山东卷有着自己的特点,既不同于广东卷的学术术语多,内容相对艰涩,也不同于江苏卷的内容风趣活泼。
(3)文本内容信息丰富,观点具有普适性,论证严密。山东卷这些年选择的文本均为大家手笔和最新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观点具有普适性,能经得住推敲,论证的过程严密。
(4)题目设置的角度稳定,均为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考查。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