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及备考启示
2012年,河北省作为课改省份首次使用全国课标卷。新课标卷与过去一直使用的大纲卷相比,在试卷结构、考点分布、题型样式、题量赋分等方面均出现了较大变化。但是,在2012年高考备考过程中,因为有前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作为参照,模拟试题也均按照新课标卷的命题范式命制,所以,全国新课标卷对于第一年使用该卷的河北考生来说普适性较高,没有出现“意外”。
但是,毕竟是首次以“实战”的方式检验河北省课程改革的成果,试卷的数据分析也许最能说明问题,认真分析2012年新课标试卷的一些变化,对2013年的高三备考会有一些启示。
一、阅读文本的变化
前五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宁夏、海南卷),论述类文章阅读文本选择的都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字数在于字左右。而今年的文本是吕乃基的《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是刊登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2期上的一篇论文,内容涉及“科技黑箱”的有关知识。许多试题解折文章认为本文属于自然科学类文段。笔者并不认同,仔细阅读文本,这篇文章既不等同于体现浓郁文化色彩的安徽卷的《中国文化概论》、全国大纲卷的《闲话扬子津》、广东卷的《历史的先见》、湖北卷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也不等同于关注科技发展的江西卷的“联觉现象”、四川卷《警惕汞污染》、湖南卷的“建筑与噪声”,而是与北京卷《内经》、天津卷的“生态文明”、辽宁卷的《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重庆卷“双语”和上海卷的《家园城市》相似,体现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特点,而这种结合,又与课程标准中“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相呼应,更能考查考生的综合性阅读素质。
对这样的文本,个别考生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平时的训练只按照前几年的试题类型训练。其实,从考点设计来看,3道小题分别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这些内容,紧扣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步的评价。”可见。今年的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既不“超纲”,也不“超标”。
备考启示:把握课程标准的实质,研究考试大纲的要求。训练题目既要选择社会科学类文章,也要选择自然科学类文章,要格外注意“结合类”文章。训练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整体阅读意识,以“宏观把握,微观推敲”为解读方略,以“读懂”为解题根本,不必过分纠缠于偷梁换柱、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所谓的设题“雷区”。
二、选做题的困境
与前几年相同,今年的全国新课标卷仍然设置了选做题,即“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其一。更准确地说,在“小说阅读”和“传记阅读”中选择其一。今年的试卷,文学类文本选的是老舍的《马裤先生》,实用类文本选的是王增藩的《谢希德的诚与真》,主要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进行考查,最后一道题目都是考查探究能力,注意了开放与限制结合,在一定的文本框架内适度开放。因为选文和设题没有太大变化,所以,大部分考生完成选做题比较顺利,从河北省阅卷情况看。选做题的得分率较高。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文本的体裁没有变化,雷打不动地考小说和传记;二是两类文本“不等值”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体裁没有变化能够保证试题的稳定性,使考生更适应。但几年都没有变化,是否会对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呢?“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如果说戏剧和诗歌不好选材,但散文选材应该没,有障碍。“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通讯、访谈等,可选择的文本类型很多。据说,只要当年有新的省区使用新课标卷,原则上试卷不会有“革命性”的变化,因为“稳定压倒一切”。但笔者认为,在试卷以“能力立意”的原则不变的情况下。文本选择的多样性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叉能保证试卷“稳中有变”,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说“文本无非是个例子”。关于两类文本“不等值”的问题,几年来争议颇大。一般而言,选择传记的考生得分要高于选择小说的考生。这样就有了一种倾向,备考时,许多学校大胆“舍弃”小说阅读,专攻传记,这是否与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背道而驰呢?
备考启示:选做题的训练,“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正道,“万变”是试题的变化。“不变”的是切实抓好基础,提升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小说、散文、传记、新闻、访谈等各类文本都要训练,不能“赌博式”地只训练一两种文体。
三、语用题的新意
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语言运用类题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成语、病句、语言连贯、仿写句子等考点没有任何变化。只有第16题是“变化点”:2007年是在横线上补写语句,2008年是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2009年修改一则通告中词语运用不得体的地方,2010年是在语段中补写句子。2011年考查变换句式。2012年的第16题: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字。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对代,①。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共一代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嚣。经鉴定,这批青铜嚣的创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参考答案】
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③我国至迟在蔑晚期就已经开姑使用铜器了。
这道题目在形式上与2010年的题目十分相似,但看似细微的变化却折射出命题思路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材料注重人文性,这与新课标理念一致:考查的综合性增强,考点覆盖面宽。这道题目涵盖了语言运用的以下考点:语言连贯。虽然第15题考查了语言连贯,但这道题仍然包含了“语言连贯”的要素,除了题干明确规定“语意连贯”外,做题时,考生必须考虑横线上填写的句子在语境(上下文)中的衔接问题。
压缩语段。这种考查形式与传统的压缩语段有很大不同,我们称之为“指向性压缩”。如第①处横线的内容,就需将所给材料中的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这几句话进行压缩;第②处横线上的内容,需要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这两句话进行压缩。
病句。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正确的标志就是填写的语句不能有语病,这一点以题干要求中的“语句通顺”为其标志。
备考启示:语言运用类训练题目要强调内容的人文性、往重题目的生活情境化;强调语境、语用,突出语言与思维时紧密结合;语言运用涉及的各个考点都要训练,如语言的转换,图文转换,各种句式的灵活使用与变换,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语段压缩和语句扩展。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一对高考试卷而言,不可能在一份试卷中将这些能力全面考查,那么,综合性语用题将成为热门。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考时精选有价值的、综合性强的训练题目,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写作题的平稳
新课标卷出现六年来。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一直没有变化。但每年所给材料的性质不尽相弱,也就决定了每年作文命题指向的变化。虽然2011年关于“中国崛起”的材料属于“另类材料”,但2012年的材料,又回归了主流道德观、价值观。
命题者如她选材,从人的成长、人的发展方面来看。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实现新谋标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与现实照应,在“善良”成为社会的奢侈品的大背景下,鼓励人心向善,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所以说。这样的命题能切中肯綮。也充分发挥了高考作文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那么,如何理解一则材料的意义指向呢?我们以今年的作文题为例分析。这则材料强调了什么?今年材料强调了修船工“顺手而为之”的一件小事,却收到了“胜造七级浮屠”的效果。整体观照材料,就能把握“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主旨,而这,当然也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这则材料涉及几个对象?它涉及两个人物:修船工、船主。“修船工”的角度为主要方面。修船工恪尽职守,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工作——给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完成了附加的工作——修补船底的漏洞;修船工没有见钱眼开——他只要自己的劳动所得:修船工把别人的感谢看得很淡——“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这几点,都可得出不同的立意,如可以从“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工作意味着责任”“要有敬业精神”“职责内外” “分内分外”等角度思考,还可以从“细节体现精神,小处表现品质"“细节与成败”“小事与大德”等角度人手。“船主”的角度为次要角度,但也可确定新颖的立意。儿子获救后,船主并没有隐瞒情况。而是以重金感谢船工,体现了船主的知恩图报。船主的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试想,当今社会有多少以怨报德的“蛇”,得到别人帮助却反咬一口?由此,考生可以考虑“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帮助你的人”等角度。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修船工”和“船主”的关系人手,在整个刷漆、补船过程中,两个人有理有让,一个坚守职业道德,一个知恩图报,正是他们的这种和谐关系挽救了船主儿子的生命,于是材料启示我们,增强人和人的信任是构建怠好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由此可以确立“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感激”“用心灵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相处”等写作角度。由这则材料你想到了什么?这则材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寓言。但有其“寓意”。“修船工”和“船主”是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则材料包含什么哲学观点?所以,还可以采用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形式拓展思维。如果船底的漏洞不补会怎样?船的一个小洞如果船工不去补,那么船主儿子就会丢掉生命。正是有了“补船”的前因,才有了“救命”的结果,可见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用这样的方法论指导实践,我们就会少犯或不犯错误。社会上“修船工”这样的人多吗?不多。当今社会,人们总用金钱作为评价人、事的准则,“顺手而为”的善事很多人不屑去做。其实,做善事未必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心存一分善念,口出一句善言,做成一件善事,就会成就一份善德。
今年的作文题目仍然缺少新意,被机械训练过的考生容易得40—45分的“平安分”,而抒情类、叙事类文章会很少出现,有文学素养的考生未必能充分展示才能。当我们反对故弄玄虚的“诗意类”文章的时候,谁不应矫枉过正,逼迫考生泯灭个性完成“新八股”,“新八股”已将学生的灵性和“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乐趣彻底扼杀了,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
备考启示:树立“审题意识”“成文意识”“升格意识”“创新意识”,突破僵化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自身成长,表达真情实感。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075000)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