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考试评价

2012年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说明

http://www.19mini.cn   2011-12-03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2012年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说明 (讨论稿) Ⅰ 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依据《2011年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说明》。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6-- 29题。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清明》诗中缠绵的、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上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是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儿,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荫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26.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

27. 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何用意?

28.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29.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写作启示?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30--33题。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姑夫说:“我供他!”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扭头一看是爹。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 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

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摔死算啦!”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