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努力抓好语文基础。本次命题,重视对语文基础的考查,对字音、字形、词语、句子、古诗文名句和文学名著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而学生却因识记和书写的错误频频失分。本试卷第4题“古诗文名句默写”,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不能说他们全然没有背出这些名句,可一出手便错字、别字连篇。此种情形,每年中考阅读都让人痛心疾首,可谓语文教学之痼疾。这实在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努力将语文教学拉回实地。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写字训练,可以利用在校课余举办一系列的写字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写字水平。注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感。增加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名著,不能仅满足于了解篇名和作者,而要真正了解情节和内容。
2.加强语言应用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益探索,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本试卷综合性学习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考试暴露出的问题说明学生平时没有很好地参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语言运用意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并着力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时代,体味自己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感受。然而纵观近几年的浙江省综合学习考查的发展,有的地市已经不再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题型的考查,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突现综合学习的务实有效,真正起到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情况分析
现代文阅读,共两个语篇,满分为30分。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材料为《科学家的另一只翅膀》(游宇明),系议论文作品。设4小题,总分值为14分。
第7题(4分)考查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捕捉主要信息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
试题为:为什么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少有兴趣参与公众事务,关注社会热点?请从两个方面概况回答。
答案如:①没有经费支撑,没有利益可图;②挨网民板砖,遭到一些受损利益团体的打击报复。
答题错误有二:一是能够找到这二点但是主要关键词缺少,批卷时视为错误;二是直接高度概括,批卷时视为错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提取不够准确、完整,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提要性、概括性语句,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还欠缺,缺乏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8题(2分)考核考生对词语在语境里的理解能力。
试题为: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一段加点词“竟然”蕴含着科协主席韩启德怎样的感情?
答案如:“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达了一种担忧、惊讶的感情。
第9题(4分)考查对选文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试题为:A处画线句运用举例论证,B处画线句运用比喻论证,简析其作用。
答案如: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中国科学家具有光彩照人的专业才华;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公共精神的重要性。
答题错误:学生不能确定文体,混淆概念,答成“说明了……”、“生动形象的突出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等表述较多,而能抓住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说服力等答题要点的较少。此类学生的文体意识比较单薄,表述混为一潭,未能注重依据文体准确答题的严谨性。
第10题(4分)考查是对选文主题的进一步升华理解。这是一道材料链接的题目,也是时下较为流行的题目。
试题为: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对中国工程院士钟南山的言行作出评价。
答案如:钟南山面对事实,没有选择沉默,具有不惧流俗的勇气,具有理性的公共精神。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材料为《做父亲》(丰子恺),系散文作品。设4小题,总分值为16分。
第11题(4分)考查考生揣摩人物的情感。
试题为: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
答案如:第二段(高兴、惊喜等)第四段( 渴望、祈求等)第六段(不舍)
第12题(4分)考核考生对语句在文本里的分析理解能力。
试题为:孩子与小鸡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阅读第6段作答。
答案如:①没挑担者的无情;②自己家里贫穷。
第13题(4分)考查体味景物描写句在语言情境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与作用。“庭中柳树正在骀荡的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安稳的新巢上低徊软语。”
试题为:第14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
答案如:①温情、充满生机;②进行对比,突出挑担者的无情,孩子们的无奈。
第14题(4分)考查结合选文内容对生活态度情感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试题为:关于文章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父亲应该说下去”。第二种“父亲不应该说下去”你赞同哪一张?简述理由。
答案如:不应该,因为孩子还小,很单纯,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如果说下去,会误导孩子,颠倒是非。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