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文章《我会再来》,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会再来
胡廷楣
我们见到你是在去年长雨缠绵的深秋。
世博记者团参观德国馆的工地。那时,你穿着一件蓝色的工作服,正在圆锥体建筑的最下面一层焊接。见到一群人过来,就关了焊机。
你放下焊枪,就说:“能不能向上面反映一下,不要拆了它。”
一时没有听清,便向你走了两步。
你那戴着白色防护手套的手,指着庞大的钢铁屋架,说:“不要拆不要拆啊。”
早就知道,这个工地的做结构的工人,是德国馆方自己挑选的。德国人听说有一支队伍,能够将最复杂的钢结构做出来,就说要去看一看。他们去了苏州新区的一处工地,查验了工人们的作品,看了又看,还一一拍了照片。
最后对他们的头儿说,就是你们了,跟我们回上海吧。严谨的德国人,将1200吨重的钢结构,交给了这个团队。
德国馆的建筑是不规则的,很少有柱子是垂直的。有一处,竟然把15根钢材焊在一个点上。这是工人们从来没有做过的活。
年轻的德国建筑师说,德国馆的创意始于四个毫不相干的立方块。最后建成的建筑,却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德国馆又名“和谐都市”,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原来“和谐”的一切,都是从“各人有各人的主张”开始。
你无疑是为“和谐建筑”而工作的一员,虽然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你说,这些日子,越来越喜欢自己在做的这幢房子。这里的每一处焊接,都有我们工人的心血。拆了真是可惜了。
你说:“我会再来看的,不仅是世博会开着时,最好以后也能来看看。我的孩子还小,他还看不懂,以后我会告诉他,那是你爸爸做的活……”
记者团离开的时候,天上还在下雨。你又说:“我会再来的。”
你站在泥浆水里,机器开动了,你手中的焊枪,弧光闪闪。对于你来说,这些日子终生难忘。
可是,我们以后没有再见到你。
德国馆是我们去过最多的工地之一。钢结构全部完成了之后,我们在工地上见到的是另外一些工人。
一位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德国工人,手臂上刺着“玛丽•克里斯汀”。我们问他,是不是你想念你的妻子了。他说,“那是我女儿的名字,世博会开幕之后,我会带她再来。”
安装声控球的领班马丁,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从声控球的部件开箱一直到安装调试,他都会打电话叫我们拍照。最后说,你们一定要把照片放到书里啊,我会再来,那时得把书给我一本。……
这不是德国馆才有的特例,世博是一处最特别的工地。这里的人离开的时候总是难分难舍。
这里的每一个人,即使和你一样的工人,也不是在造一间乏味的普通屋子。他们都为自己所建造的展馆自豪,也为自己自豪。
他们是在雕琢艺术品。他们来的时候有着向往,走的时候,带走了美。
在数十万的人流中,见到一个熟人可能是奢望。
不过,在世博园,重逢不断上演。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