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的文字稿。以下为15-20集。
第十五集、鲁 韦 昌 马
相对于鲁韦马这三个常见姓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较少会遇见姓昌的朋友。那么昌姓究竟来源于哪里?在历史中都有哪些名人典故?在鲁韦马三个姓氏中,鲁姓的“三异堂”到底是哪三异?为什么说韦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在流传至今的《马氏家训》中又有哪些治家教子的良策呢?
现在在鲁姓的祠堂里面,经常可以看到一副非常有意思的对联,上联是,指囷济急。下联是,论钱惩贪。
囷是什么呢?囷就是仓库,粮仓,古代叫囷。指囷济急。就是说有人指着这个仓库,然后肯定就有人答应,把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来震灾,这个故事讲的就三国时候吴国的名将鲁肃。下联叫论钱惩贪,也就是讨论钱的问题,来告诫大家不要贪心。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鲁褒。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有一个人叫韦思谦,他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为人刚正不阿,不为权势。
大家读《后出师表》里边就有,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你看,曹操厉害吧?打一个昌霸,姓昌的人,打了五次打不下来,昌霸就是昌貕,三国时候的徐州太守。
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个典故是东汉马援的故事。而另一个典故叫车水马龙。这个典故讲的是东汉马皇后的故事。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今天为您解读《鲁韦昌马》四姓。
鲁,姓的姓氏来源也很清楚,虽然多但不乱。
第一,出自姬姓,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这一支因为封在鲁国,鲁国到了战国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灭掉,鲁国的一些公族的子孙,或者鲁国的另外一些人,他就以鲁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是一支很重要的来源。
第二,源于鲜卑族,来源非常有意思。是东晋时期的北方有个少数民族叫乌桓,这支民族现在已经没了,乌桓里边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改汉姓的时侯用的鲁姓,而这一支还是鲁姓当中很大的一支,人数很多。
第三,其他民族改姓,金朝的时候有女真人叫孛术鲁氏,改成了鲁姓。在清朝的时候,甘肃平番县有个土司,他的名字叫巩卜失加,这样跟鲁没有任何关系的姓,这一支是蒙古人的后裔,明朝的时候赐姓鲁,这一支后来人也不少。其他的满族、佤族、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都有鲁姓。
但是在这当中有两支最重要,一支就是姬姓之后,也就是鲁国的子孙。第二支就是乌桓族改姓鲁的这一支。而古代的鲁国,它的范围是今天山东的一部分,江苏的沛县,安徽的泗水一带,大致的地方在这里。被楚国灭掉以后,鲁国的子孙就迁到下邑,也就是今天安徽砀山县一带,所以鲁氏的子孙就移过来了,而这个地方,后来又被齐国占领,都在齐国的大范围内,所以鲁姓在今天山东境内,繁衍特别多。
秦汉之际鲁姓就向当时的政治中心关中迁徙,今天的西安一带,王莽篡权的时候,鲁姓在朝廷当中有一两个家族,世代出现高官,祖、父、子都在当高官,这一支迁到了关中,就被称作扶风鲁姓,这一支后来成为望族,是鲁姓第一大望族,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今天河南新蔡一带迁徙,迁过去的这一群鲁姓,后来又发展出非常重要的郡望,叫新蔡鲁姓,并且以新蔡为中心,向今天的安徽、江苏北部逐渐迁移。东汉末年,临淮,今天安徽定远,出了鲁肃,他为了避战乱,逐渐迁到了健康,他的儿子鲁淑,他的孙子鲁睦,都是东吴非常重要的将领,这一支当然非常兴旺。
三国归晋以后,这一支鲁姓开始散居江南各处,永嘉之乱,北方的世族大量南迁,鲁姓当然也有一批南迁的。到了隋唐的时候,鲁姓已经广泛分布在江南一带,唐朝前期鲁姓人口大规模增加,很多人口的数量,唐朝前期开始增加,贞观之治稳定。
到了宋元之际,鲁姓就开始进入闽粤吴广,就是进入今天福建、广东、湖北、湖南这一带。明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诸个姓氏当中的一种,被分迁到今天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又一次南迁。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且闯关东,大量的鲁姓进入了东北。住在沿海一带的鲁姓,在清朝开始有迁到台湾,迁到海外的。
现在鲁姓在全国分布很广泛,山东和安徽省最多,就这两个省的鲁姓就占了全国鲁姓的40%,这和它的历史迁徙的情况是吻合的。历史上鲁姓的人济济多才,有文雅之士,有武将,鲁姓的堂号非常有意思,比如三异堂,主要是东汉丞相鲁恭,治理国家非常好,非常讲究德化,在他的治理下,当时出现了三种奇怪的情况,虫不入境,蝗虫不到他治理的境内,他在一个地方当官,蝗虫居然不来,都在隔壁的县里。野鸟化为家禽,飞鸟飞到这里不飞了,居住在人家生儿育女。童子有心,小孩子都有仁爱之心,何况大人呢。
还有一幅现在在鲁姓祠堂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对联,上联是:指囷济急,下联是:论钱惩贪。囷,就是仓库粮仓,指囷济急,这个故事讲得是鲁肃,三国时候吴国的名将,历史上的鲁肃很厉害,他发挥的作用的重要性,是超过《三国演义》里的鲁肃的,鲁肃是临淮人,家里非常富裕,好施舍,周瑜当时在一个地方当官的时候,在他家周围,没有粮食,求他资助粮食,鲁肃家正好有两囷米,每一囷里三千斛,就拿一囷米送给你,周瑜就凭着这些粮食救活了很多人,养了军队。
论钱惩贪,来讨论钱的问题,告诉大家不要贪心,讲的是西晋的鲁褒,在西晋的时候是南阳人,字元道,好学博文,自甘贫穷,在元康年后朝政腐败,贪污横行,他有感于这种时事,隐姓埋名写了一篇文章,叫《钱神论》说:“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孔方”一词源出于《钱神论》,“有钱可使鬼(推磨)”,也出自这篇文章。鲁姓排行第115位,人口150万,占全国人口0.12%。
韦,姓源出。
第一,出自彭姓,是颛顼之后,在夏朝的时候封在豕韦的地方,就是今天江苏铜山县附近,这一支后来成为韦氏,这一支是韦氏正宗。
第二,出自韩姓,是韩信的后代,韩信遭了难以后,萧何看到吕后杀了韩信,他比较厚道,就暗中把韩信的一个儿子救下来,送到了南粤一带,这一带当年是蛮荒之地,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就把韩字去了一半,姓韦了,这一支后来人还很多。
第三,出自疏勒国,在今天新疆自治区喀什一带,古代叫疏勒国,里边有人姓韦的,后来进入中原,慢慢混合在汉族了。
第四,出自赐姓。
第五,出自其他源流,少数民族当中有很多韦姓。
第六,出自子姓,商王有一个后裔叫子韦,这个名字甲骨文里有,这一支的后代姓韦。
到了汉代的时候,韦姓已经分布到了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韦姓除了躲避战乱,有一些南迁的以外,大部分在原籍繁衍生息,所以出了一支叫京兆韦,唐朝著名的诗人,韦应物、韦庄等都是京兆韦。当时韦姓非常显赫,在陕西长安县底下,有一个镇叫韦曲镇,里边住的都是姓韦的人。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这样漫长的历史阶段,韦姓又开始南迁,但是依然是居住在北方的韦多,所以韦姓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天姓韦的人河南和广西省最多,这两个省占全国韦姓人口的67%。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有一个人叫韦思谦,在《新唐书》里有《韦思谦传》,他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在一次出巡当中,他发现中书令褚遂良,著名的书法家,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他就上书揭发,褚遂良就被免职了。后来褚遂良重新被启用,就对韦思谦打击报复,无所不用其极,就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很多人对他抱不平。韦思谦依然不依不饶地,和坏人做斗争,他慷慨激昂的讲,大丈夫应该敢于讲真话,要公开大胆地干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么能做一个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和妻子的生命呢?我就是要明目张胆。典故在这里,后来他又被启用做了御史大夫。现在我认为韦姓的排行在第68位,人口370万,占全国人口0.3%。
昌,姓三个来源
第一,出自有熊氏,是皇帝的嫡系后裔。始祖昌意,当时他带着全家曾经在中原建了一个昌意城,昌意的儿子颛顼后来是部落的领袖,建都帝丘,也就是今天河南濮阳一带,是高阳氏,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重要,这一支是昌姓。
第二,出自任姓,皇帝二十五个儿子,十二个胞族,二十五个儿子十二个姓,其中就有昌氏。
第三,皇帝有个臣子叫昌寓,他的后代姓昌。
第四,出自景颇族、土家族等。
今天姓昌的分布的地方,可以非常明确的说出居住地,比如湖北的仙桃、潜江、武汉、黄石、孝昌,河南的信阳、登封、银川、洛阳,安徽的六安、巢湖、金寨,山东的平度,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的吉安、新余、萍乡、南昌,湖南的益阳、桃江,江苏的南通等地区有姓昌的。当然我们知道宁夏、内蒙、台湾、海南等都有姓昌的。
昌姓氏罕见的姓氏,但是历代也有名人,大家读《后出师表》,里面就有“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曹操打一个叫昌霸的人,打了五次没有打下来,这个昌霸就是昌狶,三国时候的徐州太守,昌姓主要在山东、安徽、河南那一片,他是当时的豪强。昌姓罕见,从我手头的资料看前500位没有,他现在有多少人口不知道。
马,姓来源。
第一,出自嬴姓,是从马服氏改过来的,原来是个复姓叫马服,马服是个地名,在战国的时候,是赵国的一块土地,靠近今天河北邯郸一带,有个地方叫马服,战国的时候,赵国的大将赵奢,在公元前270年,率军大败秦兵,所以当时的赵惠文王,就把马服这个地方封给了赵奢,并且封他为马服君,他当时的地位是和廉颇、蔺相如一样,他的子孙后来就姓马。马姓里边主要的一支来自于赵姓,或者是这个地方没有姓的人,后来姓马。这一批的后代后来又迁到了扶风茂陵,也就是今天陕西兴平一带,所以后来人讲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其实发源地是邯郸。
第二,源于西域,迁入中原改姓马。
第三,出自改姓,西汉有一个人叫马宫,他本来姓马矢,也是复姓,但是后来改姓马了,而这一支生殖能力很强。
第四,出自回族中的马姓,回族中的马姓太重要了,十个回族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
第五,出自满族中的马佳氏。
第六,出自子姓,商超皇室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子马,甲骨文里就有,所以这一支就是马姓。
马姓最初发祥在河北邯郸一带,战国末期已经有一些迁到关中,就是马服氏之后,然后马姓不断地发展,有很多人成为当朝的高官,家族逐渐兴旺,最后使扶风成为马氏的重要繁衍中心,到西汉的时候,有增加了一支从马矢改来的马姓,也是个复姓,马宫的后代,这一支也逐渐壮大。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马姓开始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同时在汉朝,马姓大规模迁到西北地区,唐朝末年马姓进入今天福建,后来福建的马姓也是大族。
而在唐末、五代十国期间有鄢陵,也就是河南省的一个人叫马英,从军作战,在五代十国时候曾经被封为王,建立了楚国。楚国的境界大致包括湖南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和广东、贵州,所以在这几个省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清以后,马姓开始移居台湾,或者到海外。
今天马姓作为中国的大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在历史上太重要了,一个典故叫车水马龙,这马皇后的故事,他觉得自己的兄弟生活太奢靡了,要小心,不要太张扬,说你们家门口车子像流水一样,马像龙一样,车水马龙原来也是带贬义的,是指特别的奢侈,特别的张扬、不安分,但是今天不是这个意思了。叫车水马龙,但是今天不是了。
画虎类犬,这个典故是出在东汉马援的故事,马援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当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他的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教结交了很多侠客,他认为这样下去就可能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你们如果听到别人说坏话,你们应该像听到自己父亲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说,你不能说。他说龙伯高这个人,非常的厚重谨慎,谦虚廉洁,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这个人很敦厚,我希望你们像龙伯高学习。而另外一个人叫杜季良,豪侠行义,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但是我不希望你们像他学习。
因为龙伯高非常的谨慎敦厚,像他学习能学的到,我看你们的天资学的会的,如果学不会,只能是“刻鹄不成尚鹜。”,但是你像侠客杜季良学,你是学不会的,学不像的,“画虎不成反类狗。”。这篇文章《古文观止》里收录了,这篇文章叫《诫兄子严教书》,里面讲:“莫议人过,莫议朝政,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学错榜样,画虎类犬,谆谆教诲,牢记莫忘。”后来的马氏家谱,几乎开篇就是这一段话。
南宋名相马庭鸾留给子孙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段家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他的儿子就是马端临,中国著名的史学家。现在比较流行的《马氏家训》,是清朝末年,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儿子。后来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马吉樟写的,这个家训的核心是:“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姓排名第14位,人口1500万,占全国人口1.18%。
鲁姓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鲁道茂:元季自江宁府东城迁居句容县南门鲁墓村。江苏句容鲁氏始祖。
鲁至道:西域答失蛮人,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进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其后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职广西,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任漳州路总管,享年约六十余岁。是为广西、云南回族鲁氏始祖。
鲁失加: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是为甘肃蒙古族鲁氏始祖。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韦姓得姓始祖
元哲,为彭祖四世孙(第4代,曾孙),彭祖为颛顼五世孙(第5代,玄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这样,元哲为黄帝十世孙,故韦氏属黄帝子孙。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彭祖四世孙)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昌姓得姓始祖
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中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昌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五十一位门阀。
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
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昌姓比较少见,却有着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两支是黄帝后裔。
(1)是黄帝的嫡子昌意的后裔。昌意就是颛顼帝的父亲,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血脉。《风俗通》记载:昌姓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显然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缧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高阳氏。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的母亲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女妪(音于)。关于她怀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河图》上有记载:“瑶光如蜕,贯月正白,感女妪于幽房之宫,生颛顼。”这种说法,虽然不免有附会神明之嫌,然而,却可以看出昌义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2)是从任姓分出来的。《姓氏考略》明载:“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东海。”但是,任姓也是当初黄帝所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所以,这一支出自任姓的昌姓,依然是黄帝之血裔。(3)陇西昌氏,出自秦时羌人。(见《晋书》)。昌姓望出汝南、东海。根据《万姓统谱》记载,昌姓人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昌姓出过好几位著名人物:东周初年有位“情报专家”昌他;后汉有东海相昌豨;南北朝时的梁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护军将军昌义之,在魏军侵犯徐州时,建有辉煌的战功;宋朝有嘉定进士昌正大、义州刺史昌义之。明朝有嘉靖进士昌应时;清朝有康熙乙未进士昌天锦,又有昌新运,任守备。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昌姓后裔分布于苏、皖、豫、鄂等地。
马姓得姓始祖
姬公钽、赵奢、马宫、马庆祥、马依泽、马德路丁、定亦德、马佳•赫东额、马佳•穆敦。
马团:福公之子,马团字继宗,号湘水,行悠四,天福二年丁酉乡举后汉乾祐二年为杭州右厢二干辨周显德二年转都干辨累官至学士,娶赵氏,诰赠夫人,合葬本处龟山,生子一:马珂。是为浙江嵊县扶风堂马氏始祖。
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八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汉族马姓最初发祥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当今,马姓为中国第十四位大姓,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