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褚 卫 蒋 沈 韩
百家姓中五百多个姓,几乎每一个姓的来源都非常复杂,甚至还有其他外族的血统。但是有一个姓,它的来源却十分干净,这种情况在百家姓中十分少见,这个姓就是褚姓,那么褚姓源自哪里?褚姓后面的卫姓蒋姓沈姓韩姓,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呢?
《百家姓》接着冯姓陈姓之后,就是褚姓了。褚姓是《百家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姓,它和其他的姓氏不同,有着比较干净的来源。但是在它之后的卫蒋沈韩,就不像它那么简单了,他们不但来源复杂,而且迁徙流动很大。那么在这几个姓氏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演变呢?
九侯堂是蒋氏的一个重要堂号,南方的蒋姓大都出自这里,那么九侯堂是怎么来的?蒋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在蒋之后的沈姓和韩姓他们又源自哪里?
接着蒋姓的沈姓在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那么沈姓源自哪里?在沈之后的韩姓,也很传奇。秦灭六国以后,六国公族之后纷纷改姓,六国之一的韩国也不列外,他的子孙为了避祸,有的改为其他姓氏,有的改为韩姓。那么是不是现在所有姓韩的都是韩国公族之后呢?今天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褚卫蒋 沈 韩》五姓。
褚,姓的来源很干净。
第一,是春秋时期的官名叫“褚师”,根据《通志•氏族略》里边记载,殷商之后有宋国,宋国王室有一个孩子,他曾经封在褚地,这个人其德可师,道德很高尚,所以就成为褚师,后来这个褚师就演变成一个官名。在春秋的时候,宋国、郑国、卫国都有褚师这个官职,主要分管集市贸易,他的子孙就以褚师为姓,后来把“师”字去掉了,就变成了褚姓。
第二,褚地上的人不一定姓褚,但是他们也以褚为姓。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褚姓有赐姓的、改姓的、冒充的。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做人文科学的,特别是做历史学的,要注意这个规矩,是有容易说无难。有很简单,我在浩瀚的史籍中看到有一件事,就说这事有,要说没有就难了,你要把天下的书都看完,保证都没有提到,你才能说没有,就算你把书看完了,地下挖出一个东西来,也算你倒霉。褚姓,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认为,褚姓的血缘很单纯,这在中华姓氏当中是非常独特的,天下褚姓是一家,大致可以这么说。
而且,褚姓出于河南也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值得褚姓自豪的是,褚姓的族人不多,但是成才的比例极高,出名人很多。过去在褚家的祠堂里,有一副最重要的对联,上联:经学博士补史记,下联:书法名家序雁塔。看起来很谦虚,实际上骨子里骄傲溢于言表。五经博士指的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褚少孙,沛县人,特别擅长研究诗经,鲁诗里边有一个学派叫褚氏之学,就是他,最要紧的是,增补了司马迁的《史记》,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是司马迁一个人的,里面有许多后人补的,褚少孙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褚遂良,唐代的大书法家,有种说法褚遂良是河南人,但是还有种说法是,褚遂良是钱塘人,今天浙江杭州一带。但是说褚河南比较保险,姓褚的河南人多。书法名家序雁塔的雁塔,就是现在西安市的文化地标大雁塔,在唐朝游一个风格,新科进士要在雁塔上面提名,褚遂良在雁塔留了很多墨宝。褚姓排行225位,人口36万,占全国人口0.029%,主要居住在江浙和渤海湾。
卫,姓不像褚姓简单,有几个源头。
第一,出自姬姓,是因为周文王第九子被封在“卫”这个地方,大致于相当于河南的淇县,他接管当时殷商的旧七族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卫国被秦国兼并,所以卫国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
第二,出自姚姓,除了姬姓的卫国以外,在古代据说还有一个姚姓的卫国。
第三,改姓,最重要的不知道为什么,郑姓改卫姓,最有名的是卫青,卫青本来姓郑。还姓李的改成姓卫的。
第四,鲜卑族有卫姓,这个民族曾经一度非常有势力,北魏的时候很厉害,孝文帝实行汉化,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所以这个民族很多已经融入我们汉族当中了,我们现在可以说每个主要的姓,都有鲜卑民族的血统,当时河北昌黎县的鲜卑族就姓卫。
卫姓起源于河南,秦朝的时候,进入河北北部,到了汉晋期间,为姓已经在河南、山西、河北、陕西、山东西川乃至江苏,都有分布,其中河南陈留(开封县),山西河东(运城)两支最为重要。卫姓也不是大姓,但是人才辈出,过去卫姓的祠堂里有这样对联,上联:两青御外敌,下联:七出立大功。两青,是汉朝卫青和明朝的卫青,汉朝卫青七击匈奴。在一千多年以后明朝,又出了个卫青,这个卫青也很厉害,连续抗倭十几年,所以叫两青御外辱,七出立大功。
卫姓还有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事,姓卫的里边诞生了中华第一帅哥,卫玠,西晋朝人,著名书法家的子孙,出身名门,小名叫叔宝。小时候太漂亮了,风神秀逸,及其漂亮的美男子,漂亮到出门坐羊车,有一次走到洛阳的街上,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卫玠,居然给看死了,这就是看杀卫玠的典故。这事见于《世说新语》卫玠著名玄学家,清淡人士。还有一种记载是,卫玠南渡到江南,去见大将军王敦,在坐一个人叫谢鲲,大家聊天彻夜长谈,把卫玠谈死了。珠圆玉润最早是形容卫玠的,后来形容女孩子了。卫姓排名第187名,人口55万,占全国人口0.044%。
蒋,来源也相当单纯。
第一,出自姬姓。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是一家,就是从这么几个姓过来的。是周公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封在蒋地,所以有个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被楚国灭掉了,他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姓蒋了,这事主要来源。
第二,少数民族有蒋姓,蒋姓在满、蒙古、回族、拉祜族、保安族、布朗族、苗族、瑶族、傣族、土家族、壮族、羌族和苦聪族人里,都有蒋姓。
第三。可能有一支出自子姓,《左传•成公十六年》里面记载,提到宋国有一个人蒋锄,宋国一般是子姓,殷商之后。
河南是蒋姓的发祥地,楚国灭蒋以后,蒋姓部分留居在河南,大部分外迁。秦汉之际往西进入陕西,往东迁入山东,在山东广饶,今天东营,这一支广饶蒋氏非常发达,他有个堂号叫乐安堂。蒋姓南迁非常早,汉朝时间就开始了,东汉有个人叫蒋横,被冤屈迫害,九个儿子分散四方,都跑了,当时如果犯事了,儿子跑的越远越好,免得被斩草除根。后来光武帝醒悟了,觉得蒋横是受了冤枉,就找到这九个儿子,全部封侯。这个时候,公华侯,会稽侯,已经到浙江绍兴了,临苏侯已经到很南方了江苏,临湖侯也到南方了,浦亭侯也到南方了,临江侯,今天重庆的忠县,九江侯江西,云阳侯陕西淳华,函亭侯江苏宜兴,这个祖先叫蒋澄,所以蒋氏有个堂号叫九侯堂。
这样就使得蒋姓,成为非常典型的南方的姓氏。后来的蒋姓机会都是九侯之一,宜兴的一支函亭侯,蒋澄的后代唯独很发达,这一支后来又迁入了浙江,后来又迁到宁波。这其中有个子孙仕杰公,是宋神宗时候的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后,这一支迁到了浙江奉化武岭禽孝乡,就是今天的溪口镇,成为蒋介石的祖先。蒋姓是大姓,排行第45名,人口540万,占全国人口0.43%。
沈,来源就比较复杂了。
第一,来源于姬姓下面的冉姓,皇帝的后裔,沈本来是一个国名,是夏禹的子孙的封国,周文王的第十子,因为平叛有功,就被周公举荐为司空,周成王就将他的叔叔封在冉国,又名沈国。冉国和沈国是一回事,古时候,冉和沈读音是一样的。后来春秋的时候,沈国被蔡国所灭,他的子孙就奔逃到楚国,所以都姓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支。
第二,出自芈姓,芈也是老姓,现在很少人姓这个姓了。楚庄王之子,被封在沈邑,他的后代也姓沈。
第三,恒古的时候,还有个国家叫沈国,不是姬姓的,也不是芈姓的,他的后代也叫沈姓。
第四,沈地当官的,比如在沈县当过县令的,很早,在楚国,他的子孙就姓沈了。
第五,在兄弟民族当中有姓沈的。
沈姓起源于河南、安徽交接的这个地方一带,东汉有个人叫沈戎,率领他的家族迁居到会稽、乌程、吴兴,也就是今天浙江吴兴县。这是沈姓南迁的开始,吴兴沈氏在沈姓历史上太重要了。因为姓沈的现在都相信,天下沈姓出吴兴,到魏晋南北朝开始,更是进一步南迁,到了唐代沈姓已经是散居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开始逐渐进入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沈姓是一个很大的姓,在历史上当然名人辈出,有很多典故和姓沈的有关。黄粱美梦。就是出自沈即济的作品,沈即济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作品有《枕中记》《任氏传》,今天江苏苏州一带人,善于写小说。后来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剧》就是从这里出来的,所以一枕黄粱,黄粱美梦就成为用的非常多的成语。
第二个典故,白面书生,南北朝有个姓沈的,叫沈庆之,从小特别会打仗,后来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塞。有一天,皇帝想往北扩展领土,就找沈庆之商量,沈庆之说不行,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这个力量。皇帝不耐烦了,就找了两个文官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说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你讨论种田的事情,那你要去问农夫,你要问织布的事情,你的去问织布女工。现在你要打仗了,怎么找了两个从未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跟我商量啊?这就是白面书生的典故。现在沈姓排行49位,人口470万,占全国人口0.38%。
韩,姓的来源非常复杂。
第一,皇帝的后裔,皇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被贬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叫韩流,韩流生下了五帝之一的颛顼,上古就有姓韩的,非常早。
第二,出自姬姓,周武王的儿子封在韩,韩国在春秋战国时候,比较弱小,被灭以后,他的子孙以韩为姓。到了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统一天下,就把韩国的公氏诸侯之子安顿在颍川郡,就是今天河南禹州市,所以颍川韩氏是韩姓最重要的一支。
第三,鲜卑族里边很大一个部落改姓韩了,这个部落叫“出大汗”,大概是他的音有个韩的音,就该姓韩了。这个出大汗氏在历史上留下很多名字,比如还叫“步大汗、步六汗、步汗氏、潘奚氏、破六汗、破路汗、破洛韩、破落韩”,都该姓韩了。
第四,少数民族,蒙古族也有改姓的,满族八旗里边有一支韩杂氏,因为音近,所以用韩来作为姓。所以韩姓非常复杂。
韩姓最初活跃在陕西、山西一带,到了周朝的初年,他已经进入河南、河北。魏晋南北朝韩姓在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后来也是随着战乱南迁,现在韩姓在山东省、江苏省、辽宁省,这就看出韩姓的复杂了,这三个省根本不搭调。
民间最感人的孝子是韩伯愈,韩伯愈泣杖,韩伯愈妈妈从小对他非常严格,动不动就揍他,韩伯愈很倔强,挨打的时候不带哭的,你越不哭我越揍,一不小心把韩伯愈揍成了一个人才,后来当了非常大的官,但是老太太打惯了,官很大,已经50来岁了,来太太还要揍,韩伯愈就跪下,让妈妈打。有一天妈妈拎着拐杖打完以后,韩伯愈哭了,嚎啕大哭,把妈妈惊着了,从小揍你从来没哭过,怎么今天大人了你哭了。韩伯愈留下一段话,小时候妈妈打我真的很疼,但是我知道妈妈是教训我,所以我不哭,现在我长大了,妈妈你打我,我一点疼的感觉都没有,因为我知道妈妈老了,连打儿子都打不动了,我感到伤心,孝顺你的时候不多了。韩姓排行26位,人口760万,占全国人口0.61%。
褚遂良(596—658,一说659),字登善,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褚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
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召还,任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四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死于任所。 安葬于江苏省丹阳县东南竹塘村(今十都竹圹后西褚、范庄分途处)
历任通事舍人、铠曹参军、秘书郎、起居郎、谏议大夫、太子宾客、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本官检校大理卿、中书令、河南县公,进郡公、同州刺史、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潭州都督、桂州都督、爱州刺史等职。
汉朝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
卫青出身奴隶,从建元三年(前138年)获救,任侍中、建章监、太中大夫,经过近十年宫廷为官的历练,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奇袭龙城,开始了十年的戎马生涯,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复河朔被封长平侯;
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拜大将军,三子封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清扫漠南;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大战合围单于,加封大司马。
《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万户。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军事辞海》:“汉朝时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则兼摄台阁,位极人臣,为皇帝之下最高军政首脑”。《汉旧仪》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故大司马有太尉权。
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对士卒体恤较多,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东北,“起冢像卢山(阴山)”。谥号为“烈”。《谥法》云: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
卫青育有三子(卫伉、卫不疑、卫登),三子生母不详,但从《史记外戚世家》卫青得封大将军时“三子在襁褓中”并得以封侯来看,三个孩子的母亲可能不是同一人。前115年后娶汉武帝姐平阳长公主为妻。卫青薨后,长子卫伉因平阳公主的缘故得以继承长平侯爵位。
明朝卫青,字明德,松江华亭人。以蓟州百户降成祖,积功至都指挥佥事,莅中都留守司事,改山东备倭。永乐十八年二月,浦台妖妇林三妻唐赛儿作乱。自言得石函中宝书神剑,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徒众数千,据益都卸石栅寨。指挥高凤败殁,势遂炽。其党董彦升等攻下莒、即墨,围安丘。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帅都指挥刘忠围赛儿寨。赛儿夜劫官军。军乱,忠战死,赛儿遁去。比明,升始觉,追不及,获贼党刘俊等及男女百余人。而贼攻安丘益急,知县张、丞马?死战,贼不能下,合莒、即墨众万余人以攻。青方屯海上,闻之,帅千骑昼夜驰至城下。再战,大败之,城中亦鼓噪出,杀贼二千,生擒四千余,悉斩之。时城中旦夕不能支,青救稍迟,城必陷。比贼败,升始至,青迎谒。升怒其不待己,捽之出。是日,鳌山卫指挥王真亦以兵百五十人歼贼诸城,贼遂平。而赛儿卒不获。帝赐书劳青,切责升。尚书吴中等劾升,且言升冒青功。于是下升狱,而擢青山东都指挥使,真都指挥同知、?左右参议,赏赉有差。青还备倭海上。寻坐事系狱。宣德元年,帝念其功,释之,俾复职。时京师营缮役繁,调及防海士卒。青以为言,得番代。英宗立,进都督佥事,寻卒。青有孝行,善抚士卒,居海上十余年,海滨人思之,请于朝,立祠以祀。”
沈庆之(公元三八六年至四六五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卒于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年八十岁。晋末,孙恩作乱。时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屡捷,以勇闻。年四十,未知名。后为宁远中兵参军。竟陵蛮屡为寇,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由是致将帅之称。元嘉中,累功为建威将军,讨平诸蛮元凶劭杀逆,庆之助孝武帝讨劭。旬日间内外整办,时谓神兵。孝武帝即位,论功封始兴郡公。竟陵王诞反,又讨平之,进侍中、太尉。孝武帝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手不知书,眼不识字,帝亦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帝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异张子房?”帝甚赏悦。废帝凶暴,诛戮大臣。庆之尽言谏争,遂被害。明帝立,追谥襄。
韩伯愈,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