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牌的名称由来
词牌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 ...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