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一考生为文,援引了《诗经》中“昧昧我思之”句,却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考官便批道:“哥哥你错了!”
●李鸿章一亲戚参加考试,但这位仁兄胸无点墨,便欲仰仗李鸿章的权势得到优待。于是,他在考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欲写“戚”,无奈搜索枯肠,就是想不起“戚”如何写,最后写成“妻”字。为此,考官批曰:“所以我不敢取!”
以上两例,考官充分利用了同音字的特点,故意将错就错,收到了委婉、幽默的批评效果。
●据说有位学生滥用“而”字,其师便在其文章评语中写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教师针对学生滥用“而”字的情况,将“而”字的多种用法集中对照,既批评了学生,又在批评中传授了知识,实在巧妙。
●一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且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师戏评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
又一学生作文,喋喋不休,滔滔不绝,但有用的话极少。其师仿《敕勒歌》,批曰:“篇苍苍,字茫茫,风吹草低见四行。”
作文不能扣题,说话水分太多,这都是应坚决铲除的毛病;批语或直接引用古诗句,或化用古诗句,语言生动形象,也易于学生记忆,既批评了学生作文的毛病,又有利于指导他们的作文实践,可谓“一箭双雕”。
●某学生写好论文后,请其导师提意见,导师提笔写道:“请看《圣经》第十一章三十五节。”学生急忙翻开《圣经》,找到导师指出的那一节,只见上面写着:“耶稣在哭泣。”
导师的批语是充满趣味、智慧的批评,他的批评转了两个弯:一是借《圣经》的话作评语,二是耶稣为何哭泣,学生自可去作种种猜测和联想,从而明白其导师的真正意思。
●某生在作文簿发下后,见老师在文末批曰:“请看《前出师表》最后一句。”他暗自得意,以为自己的文章可与诸葛亮相比,赶快去查看,原来是“不知所云”四字。
这位高明的教师,采用了一种高明的批评方式,既切中肯綮、一针见血,又含而不露、发人深省。
●李鸿章一亲戚参加考试,但这位仁兄胸无点墨,便欲仰仗李鸿章的权势得到优待。于是,他在考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欲写“戚”,无奈搜索枯肠,就是想不起“戚”如何写,最后写成“妻”字。为此,考官批曰:“所以我不敢取!”
以上两例,考官充分利用了同音字的特点,故意将错就错,收到了委婉、幽默的批评效果。
●据说有位学生滥用“而”字,其师便在其文章评语中写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教师针对学生滥用“而”字的情况,将“而”字的多种用法集中对照,既批评了学生,又在批评中传授了知识,实在巧妙。
●一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且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师戏评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
又一学生作文,喋喋不休,滔滔不绝,但有用的话极少。其师仿《敕勒歌》,批曰:“篇苍苍,字茫茫,风吹草低见四行。”
作文不能扣题,说话水分太多,这都是应坚决铲除的毛病;批语或直接引用古诗句,或化用古诗句,语言生动形象,也易于学生记忆,既批评了学生作文的毛病,又有利于指导他们的作文实践,可谓“一箭双雕”。
●某学生写好论文后,请其导师提意见,导师提笔写道:“请看《圣经》第十一章三十五节。”学生急忙翻开《圣经》,找到导师指出的那一节,只见上面写着:“耶稣在哭泣。”
导师的批语是充满趣味、智慧的批评,他的批评转了两个弯:一是借《圣经》的话作评语,二是耶稣为何哭泣,学生自可去作种种猜测和联想,从而明白其导师的真正意思。
●某生在作文簿发下后,见老师在文末批曰:“请看《前出师表》最后一句。”他暗自得意,以为自己的文章可与诸葛亮相比,赶快去查看,原来是“不知所云”四字。
这位高明的教师,采用了一种高明的批评方式,既切中肯綮、一针见血,又含而不露、发人深省。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