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新闻

8成人认为汉语应用存危机 建议大学必修语文

http://www.19mini.cn   2010-1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对当前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表示担忧,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有网友表示,在外语热、网络语言泛滥,以及

“试问,当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还未得到切实保证,就盲目地推广外语教育,甚至把外语等同于母语去推广的时候,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用来死记硬背那些不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外语时,后果又是什么呢?”

贺阳指出,语言的生命力表现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它都能够给使用者提供得体的表达方式。但我们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总是喜欢反叛和解构,认为只要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经常把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用语随意混用。然而,混合后的新式语言不论用在哪种场合,都显得不太合适,都伤害了汉语的表达功能。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媒体起着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比如现在网上流行的‘给力’一词,本是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词语,但现在却铺天盖地,出现在公共媒体上。”贺阳说。

汉语日益粗鄙化,反映出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的断裂

本次调查显示,47.1%的人将汉语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当前汉语教育存在问题,让许多人不愿花力气学汉语”。

“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本应是中小学教育解决的问题,但现在汉语在应用上遭遇危机,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汉语教育。”贺阳说。

调查显示,仅两成人(23.5%)对当前汉语教育有好评,而且仅有4.0%的人认为当前汉语教育水平“非常好”。更多的人(57.1%)认为,我们的汉语教育“一般”,16.5%的人觉得“比较差”,2.9%的人认为“非常差”。

李君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问题,教学方式太过生硬死板。语文课上,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总结每段话的中心思想,并一再强调“标准答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应付考试。

陕西省安康市某小学语文教师陈叶(化名)说,在教学制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呼吁课外阅读和批判应试教育,都只是徒劳。“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最主要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为了‘保饭碗’、‘争优秀’,老师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

近来,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不少网友热捧,甚至多次重印后仍面临断货。

此书的出版负责人介绍,出版此书也是对现行语文教育不满的一种表达,语文教育不能只是“一课一练”,它更应该是对孩子心灵的熏陶。

朱竞认为,《开明国语课本》确实能体现汉语教育的精髓——学生在学习充满美感语言的同时,还能受到道德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去阅读更多汉语经典,自然习得汉语中所蕴含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汉语教育怎样才能提高呢?本次调查显示,“语文课应列为大学必修课”(71.1%)呼声最高,其次还有“要让大家认识母语水平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65.4%),“应该更加注重汉语的实际应用”(60.7%),“应加强对汉语传统经典的学习”(57.5%),“制定汉语基本标准,并推广汉语水平测试”(50.6%),“语文教学避免死记硬背”(45.9%)等。

贺阳表示,汉语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更担负着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重任。汉语教育不应仅仅存在于语文课上,更应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汉语的应用分为‘看得懂’、‘通顺’和‘给人以美的享受’三个层次。我们不能只讲求‘用’,还要考虑在什么层次上用。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看得懂’,还要在学校、社会和媒体的引导下,让年轻人追求得体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汉语应用方式。”

“保卫汉语势在必行。”朱竞认为,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

她认为,汉语表达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的普遍漠视,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传统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断裂。汉语使用的碎片化与不规范化,还会给国人相互间的交流与理解带来巨大困难,从而可能危害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