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新闻

8成人认为汉语应用存危机 建议大学必修语文

http://www.19mini.cn   2010-1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对当前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表示担忧,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有网友表示,在外语热、网络语言泛滥,以及

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对当前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表示担忧,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有网友表示,在“外语热”、网络语言泛滥,以及影像文化盛行等因素的冲击下,不只是大学生,很多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都下降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对3269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人确认我们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另有19.2%的人不赞成这一说法。

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汉语应用能力差,可引发汉语退化

2009年,贺阳的学生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

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时,贺阳发现,66.2%的人存在信件书写格式问题,86.5%的人存在行文语气问题,100%的人存在语法问题。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王平(化名)虽然对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很自信,但他依然觉得自己有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文的行文格式与语气运用上,有些拿捏不准。

在给一家用人单位写实习自荐信时,王平曾上网仔细核对了自己的行文格式,发现信里存在一大堆毛病。“虽然我在小学时也学过应用文写作,但由于平时写得太少,久而久之就忘得差不多了。”

上海某私企员工李君(化名)说,不论是说话还是写作,自己经常会感到词穷,要么语塞,要么不知道什么情境该用什么词。“在表达某个观点时,我总依赖于一个固定的词语,感觉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坦言自己在汉语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64.8%)、“词语的使用、搭配存在问题”(28.6%)、“行文格式存在问题”(27.8%)、“语法错误比较多”(17.4%)、“不认识的汉字太多”(16.4%)等。

贺阳指出,“汉语应用危机”一方面是指人们运用汉语的能力下降,出现交流障碍;另一方面是指汉语作为母语,其本身的结构变得混乱,功能发生萎缩,进而遭遇被其他语言替代的危险。

“汉语应用能力差,如果变成一种长期而且普遍的存在,那汉语本身就会受到侵蚀,作为母语的汉语本体就会出现退化。”贺阳说。

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源于“外语热”?

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汉语应用能力的危机?73.2%的人认为,原因在于“网络时代,人们在使用汉语时不太规范”。

《汉语的危机》作者、《文艺争鸣》杂志编审朱竞指出,网络语言的流行虽然是汉语适应社会进步的结果,但也会带来汉语的碎片化。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对于不常上网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久而久之,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贺阳看来,我们不必过于担心网络语言会冲击国人的汉语能力。“语言系统具有自我净化功能,一种新的语言要素要想进入大众语言系统,首先要被大众广泛接受。而网络语言只被少数人使用,很难对汉语本身造成污染。”

调查中,52.0%的人认为,汉语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此外,还有“现在人喜欢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43.6%)、“影像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文字越来越不重要”(30.1%)等。

“如今英语比汉语更受重视。”李君说,在学校里,英语是必修课,而大学语文只是选修课。许多学生为了学英语,连专业课都不好好上,更别说专心上语文课了。

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也更看重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这让很多大学生对英语等级证书趋之若鹜。“但工作后你会发现,不论是写文件、作报告,还是与人交流,汉语的使用率和作用远大于英语。”

朱竞指出,如今不单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过度重视英语,就连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开始带着一股“西文腔”。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