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谁也没有亲眼看到龙的真实面目,它注定只是传说中的天庭王者。然而,在今天的辽宁营口却发生一件让很多人想不敢想的事情。
2004年的一天早晨,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平静。一位年迈的老汉在年轻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向在人烟稀少的街道上。老人慢慢地踏进营口市史志办的办公室,让在场的人都觉得有几分意外。包裹打开之后,里面是五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骨头。正当大家对这五块骨头开始漫不经心时,老人开口了。语气有几分神秘,他说这是龙的骨头,自己已经珍藏70年了。
周丛一和韩晓东都是营口史志办的老员工,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眼前的这一幕让他们和同事都觉得有几分可笑。龙,一直是传说中的生物,怎么可能会出现在现实世界里。
天色渐晚,就在韩晓东准备收拾回家时,脑海里再次浮现老人严肃的神态。
好奇心让他还是忍不住拿出了那几块骨片。
仔细端详一番之后,他隐约觉得,这几块骨头似乎不太一般。
眼前的这五块骨头就是老人所说的龙骨,保存了70年之久。五块骨头似乎各不相同。骨头的外沿带有明显的角质。一处切面有着类似水纹的切面,也许传递着一种特别的信息,其中一块有明显敲击过的痕迹,似乎并不完整。
尽管龙骨一事在营口引起了一时的轰动。但是龙始终只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神物。史志办的工作一旧正常地进行,谁也没有真正重视龙骨事件。
2004年3月,元宵佳节舞龙灯的日子刚刚过去, 节日过后的辽宁省档案馆里,十分冷清。一位工作人员慢条斯理地整理着一些旧资料。在翻看一些旧报纸时,突然一篇文章的标题吸引了他的视线。题为“蛟类涸毙”。蛟类,就是中国的龙。这篇文章让他迅速想起他的同学周丛一跟他提起的龙骨事件。竟然真会有这样的奇事,而且是出自30年代的《盛京时报》。收起报纸,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周丛一。
《盛京时报》是解放前辽宁地区一张非常有名的报纸。出现在这张报纸上的报道,足以可见当时营口龙的事件在当时的轰动程度。王永成找到的这篇报道就是《盛京时报》1934年8月19日的报道。
这些报道让调查组顿时兴奋起来。看来老人得到的骨头很可能就是这个70年前的巨龙身上的。他们迅速记下详细信息。谁也不敢想象,下去将会查出一个怎样惊世骇俗的结果。
天降巨龙的报道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那巨大的尸骨又去了哪里?能否找到当年的见证人?为了解开这些疑问,他们首先把查找的目标锁定在营口本地80多岁的老人身上。70年前,他们正是开始记事的年龄。这一天上午,韩晓东和李占坤早早地老城区,这里老人较多,找到的机会比较大。
几天的寻找还是一无所获,两个人都开始有点焦虑。这一天傍晚,正当他们决定回去时,街头遇到的一个老师傅向他们提及,他以前听说,70年前的确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1934年的夏天,营口遇到了一场几十年来罕见的暴雨,大雨一直下了40多天。横穿营口的辽河水位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也大水弥漫,行船无阻。暴雨之后,有人传闻辽河北岸的苇塘经常传来怪声和奇怪的气味,但一直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天,一个看管苇塘的渔民在雨后的大苇塘边,再次闻到奇异的味道。他顺着味道走去,怪事发生了。据说他回到家后,从此一病不起。是什么让他如此惊异?
根据《盛京时报》的记载,当时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张教授认定此物为“蛟类”。
调查陷入了矛盾之中,发现的是蛟类,但蛟类只是传说中的动物。当年目击者也一时难以找到。就在这时,意外的线索再次出现……
龙,一直是个虚无的幽灵。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有鹿一样的角,骆驼一样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龙的这个模糊集合的容貌,起自原始社会,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龙一直是神秘的隐者。
1934年夏天,很多人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地赶往营口。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是为了看看营口最近的神奇发现。根据当时的报道,第六警察分署,派发轮船把鸭舌岛上留下的巨大骨骸,由河北运到河南的西海关,进行展览。这里就是当年怪物展览的空地,据说当时现场十分拥挤,喧嚣一片。
这里是营口当年有名的“美大”照相馆,当时这家照相馆将展出的“龙骨”拍成照片,沿街叫卖,很多人纷纷购买“龙”照,带回故里。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