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球大观 > 历史回眸

古代文人的“风月情结”

http://www.19mini.cn   2009-03-29 来源:白鹿书院 作者:王彬彬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少年时读杜牧的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从中虽然悟出了诗人的悔悟之意,但作为诗人这一正面形象,杜牧的放任之举还是大惊了我一番。后来,从诗词、影视作品等各中发现,

  少年时读杜牧的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从中虽然悟出了诗人的悔悟之意,但作为诗人这一正面形象,杜牧的放任之举还是大惊了我一番。后来,从诗词、影视作品等各中发现,古代文人对青楼声色的眷恋决非个别现象,甚至近乎一种潮流。


  白居易大约在五十四岁任苏州刺史时,始有关于家妓的记载:“一抛学士笔,三佩使君符。未换银青绶,唯添雪白须。公门衙退掩,妓席客来铺。履舄从相近,呕吟任所须。金嘶衔五马,钿带舞双姝。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合声歌汉月,齐手拍吴觎。今夜还先醉,应须红袖扶。”(《对酒吟》)

  才华卓越的大词人柳永则更为突出。柳永一生沉迷酒色,终日混迹于秦楼楚馆、烟花巷陌,为歌舞娼妓填词无数,深受妓女们的爱戴。他的一首首动人心魄的美词中,无不透着妓女的影子。一首《西江月》就满写了三个妓女,“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多情,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挼,奸字中心著我”,坦荡表现了柳大才子的风流禀性。当时妓女中流行着“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的唱词,便是妓女对柳永喜爱崇拜之情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柳永死时乃是妓女们合金而葬,死后还频有妓女前去凭吊。

  此外,元稹、温庭筠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都与青楼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
  
  古语云:“万恶淫为首。”作为现代人,尤其是女性,很自然地对风月场所充满抵触情绪。但客观地分析古代文人的这种情结则不难发现,古代的妓院作为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它的存在不无一定的原由,文人对它的依恋也不能完全用现在的价值观来评判。
  
  首先,娼妓业在古代虽社会地位低下,为主流文化所鄙夷,但毕竟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容纳的,属合法经营。这是一个大前提。
  
  其次,我以为,古代文人对青楼的留恋并非纯粹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寄托。众所周知,在那个被礼教重重包围的时代,结婚要听任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伴侣之间可能毫无感觉、毫无交流可言,要人们忠实于这样的婚姻,实则极不人道。与此同时,古代的主流文化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无法受到文化教育,她们所接受的教化中,“三从四德”更胜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循规蹈矩的言行举止使她们变得棱角平平,天性全无;妓女则恰恰相反,她们是针对人性化的需要而专门调教出来的,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同时又挣脱了礼教,秉月貌,擅风情,真实自然,可以说,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妓女比一般妇女更富有才情和浪漫气息,这也是中国古代出名妓的最有力解释。对于追求浪漫、渴慕知音的文人骚客们来说,妓女显然比良妇更令他们心驰神往了。
  
  实际上,古代的青楼是被诗化了的青楼,是激发诗人灵感的特殊土壤,它具有诗意和浪漫,富于文化气息,由此还产生了所谓的“青楼文学”:不但咏赞妓女的诗词大量涌现,更有文人为妓女写传,如《赛金花》、《李师师》、《小凤仙》等。
  
  然而,从杜牧的“十年一梦”中,我们还是读出了诗人的悔意。对风月场所的青睐到了“沉迷”的地步,仍是不可取的。之所以会沉迷,除了正常的情感需求外,更多的是对现实的逃避。仕途坎坷、江湖落魄是这些文人墨客的共同遭遇,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面对“学而优则仕”的主流价值取向,文人们无不感到失意、落寞,满腹才学却无用武之地,只得躲进风月场里偎红依翠,寻欢度日了。
  
  与此相应,在以男性为尊的封建社会中,妓女即使得到喜爱,也不过是被男人当作赏玩的工具而已。柳词中对妓女的歌咏,如“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鸳衾暖、凤枕香浓”、“娇波艳冶,巧笑依然”等,多是对妓女容貌体态的赞美,难见真情真意,俗语云“多情便是无情”一语中的。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更充分说明了古时文人对妓女的狎弄和贱视。
  
  再则,妓女虽才艺出众,但毕竟以卖笑为生,迎来送往逢迎讪笑是家常便饭,始终难脱商业本质。所以,文人与妓女之间的感情仍然没有超出娱乐之情的俗流,并非现代意义上平等、专注的“爱情”,不值得歌颂和提倡。
  
  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切不可忽略时代背景,混淆道德界限。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